元氏县与韩信郑板桥的邂逅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元氏县

在河北省元氏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帝王将相、文学家、科学家、画家和书法家军事历史名人与元氏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主要谈谈郑板桥与韩信在元氏的活动片段。
韩信是秦汉时期的名将,郑板桥是清代大画家,“扬州八怪”的首领人物。如同侯宝林相声中的“关公战秦琼”,二人并没有什么瓜葛。因为当年韩信在元氏城南泜水(今槐河)发起那场灭赵之役——泜水之战。郑板桥因此慕名来到元氏,亲临古战场的发生地,凭吊先贤,怀古感慨,并即兴写下了长诗《泜水》,在元氏留下了足迹,同时,也为元氏的古文化遗产留下了珍贵的篇章。
这篇诗文是我在拜读《郑板桥集》中意外发现的,文集中还收录了郑板桥的几篇怀古诗《铜雀台》、《邺城》、《邯郸道中二首》和《易水》等。循其行踪,清乾隆之年(公元1736)秋,郑板桥自南方赴京城赶考。他沿太行山东麓北上,从临漳入河北境,考察了邺城和铜雀台古迹,在邯郸登丛台,游黄粱梦,然后专程来到元氏槐河畔(古泜水),说他专程,因为当时进京大道有两条,东道走赵州大石桥,西道就是元氏城南的韩台渡口。据明崇祯版《元氏县志》载:“韩台渡口,旧志名官桥头”。表明韩台渡口历史上便是南北通衢的官道。郑板桥不走大石桥而走元氏,目的只有一个,寻觅韩信当年的古战场遗迹。这里的东韩台、西韩台村名源于韩信点将台(一说假粮台)的传说,明朝元氏县志中就已存在。村北的高大土亘即传说中的点将台(假粮台)。“韩台夕照”早在明朝便是元氏八大景之一载在县志中。东韩台村小学围墙下至今还存有“韩台夕照”上古建筑的石构件——两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
槐水荡清流,三春活泼
韩台经夕照,万古庄严
当年,郑板桥就是慕名而来到元氏,凭吊古迹,感慨赋诗的。《泜水》全诗如下:
泜水清且浅,沙砾明可数。
漾漾浮轻波,悠悠汇远浦。
千山倒空青,乱石兀崖渚。
我来恣游泳,浩歌怀往古。
逼侧井陉道,卒列不能伍。
背水造奇谋,赤帜亡赵土。
韩信购左车,张耳陋肺腑。
何不赦陈余,与之归汉主?
我试将《泜水》一诗解读如下:
泜水又清又浅,水底的沙砾清晰可数。
水面轻波荡漾,交汇在下游的水浦。
太行群山倒影水中,乱石漫积到两岸高耸的崖渚。
我乘兴脱去长衣,洗掉一路风尘。
站在高高的岸上,激情高歌来怀古。
当年,韩信率军东下井陉道,兵马拥护难以成伍。
设奇谋背水一战,大败赵军,汉军的红旗插遍了赵国的领土。
韩信收降李左车,展现了其大将风度。
张耳小肚鸡肠,对多年的旧友落井下石,真不如狗。
为什么不放陈余一码,共同辅佐汉主(刘邦)?
根据诗意不难看出,当时,郑板桥涉过韩台渡口,脱去长衣,游泳洗澡,与河中的儿童一起嬉戏。然后登上岸边的“韩台夕照”高大的土亘,凭柱远眺。往日的古战场厮杀声已经消踪灭迹,排空浊浪已变成涓涓清流。激情回荡,怀古浮翩。晚上下榻在元氏城内的旅舍中,欣然命笔,作《泜水》长诗一首,也了却了他向往多年的夙愿。
郑板桥从元氏北上京城,沿途又游览了易县的易水河、荆轲塔等古迹,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郑氏见景生情,感慨之余,又写下了《易水》诗篇。此次进京,考中进士,时年44岁。49岁时,派往山东范县做“七品芝麻官”。之后,又调潍县做知县,后因山东大旱,擅自赈灾民得罪了上司,愤然辞官,临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翻阅历史,韩信发起的灭赵之役分前后两个战场。韩信与张耳率汉军自太原翻越太行山东下井陉关,至今,井陉人说背水一战在井陉微水镇一带,鹿泉人却说背水一战在土门关(史称井陉口)。据《汉书》记载:“土门关韩信破赵背水阵处”。这些暂不争论,总之,背水一战汉军出奇制胜,赵军首钦陈余和赵王歇率残军向南逃,逃至元氏的泜水,被滔滔河水挡住了去路,韩信率大军追至,擒赵王歇,斩陈余于泜水上,赵国从此灭亡。因此,历史上被称为“泜水之战”。《辞海》1999念版“泜”字条注释得简要明白。
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奇才,其一生最辉煌的战役,一是灭赵的“泜水之战”,二是灭楚霸王的“垓下之战”(位置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泜水之战“早已被世界军事教科书列入经典战例,值得元氏人骄傲和珍惜。据我多年的文物考古调查,在韩台、郭村一带槐河畔以及河滩中,曾多次出土一些青铜剑、箭镞之类的古兵器战争遗物。至今在河底拉沙过程中仍有发现。从文物考古的角度证实了古战场的位置。

田雪格(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