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

家乡区县: 衡水市枣强县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南端,界于东经115°35′~58′,北纬37°08′~35′之间,总面积892.3平方公里。东隔清凉江与景县、故城相望,西临冀州市,南靠邢台地区南宫市,北接桃城区、武邑县。县城北距首都北京272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24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县。现辖5镇6乡,总面积829平方公里,人口37万。枣强县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商末丞相裘祖比干曾在大营一带居官。蜚声中外、天下钦仰的西汉巨儒董仲舒在此攻读、传道,雕于明代的董子石像至今犹存。历史、文化的力量塑了枣强人淳朴、厚实之风范,热情、诚恳之性格。枣强的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交通便利,京九铁路贯穿全境。通讯便捷,万门程控电话已开通。社会稳定,条件优越,环境宽松,服务设施和水平堪称一流。 董仲舒 董仲舒,枣强人,约生于汉高帝七至十一年(公元前200?196年)间,约卒于汉武帝元封四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7?104年)间。享年90余岁。 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他已年近花甲,因潜心研究《春秋》而为博士。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前后,收弟子众,讲学述古,专心致志,故对其有“三年不窥园”之赞。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武帝诏贤良对策,约65岁的董仲舒进京。对策毕,被任为江都相。随之,作《雨雹对》、《奏江都王求雨》、《止雨》等文,对灾异进行推论。期间,被江都易王刘非敬重。刘非系武帝之兄,性骄奢,董以礼谊匡正,致有所改。时匈奴有进犯之兆,刘非上书欲击之,武帝未准。董受上书事牵连,被废为中大夫。 董为人廉直。同被举为贤良的公孙弘,仕宦得志,位居丞相,但治学不及董,故嫉恨之。时有胶西王刘端,亦为武帝兄长,为人骄横武断,身边官员多被害死,故为无敢去为相。于是公孙弘举荐董仲舒,获武帝允准。董到任后,刘端却一反常态,敬重于他,行为亦有收敛。但董担心日久或变,不久便称病辞官,时约77岁。 之后,他居长安陋巷,不理家计,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如有大议,武帝便派人前去问之,他都明示个人主张。寿终前不久,即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他还就与匈奴关系问题,建议“质其爱子以累其心”。 董仲舒的著作主要是《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其学说复杂,既有粗浅落后的一面,也有深湛进步的一面。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哲学界为之归纳为“十二论”,即宇宙论、人性论、仁义论、义利论、贤庶论、德才论、贵志论、名讳论、辞指论、常变论、中和论、大一统论。在治学思想方法上,虽然他张口闭口谈天说地,但眼睛却是紧紧盯着社会现实。他针对种种现实问题,联系历史加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具体方法,而用天意、圣言或阴阳五行等加以装饰、论证。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儒学,还广采博收诸子百家思想(其中有的予以批判),形成了经学,即汉代儒学,成为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向汉武帝的建议,对中国文化思想尤其是伦理学发展影响尤为深远。 汉武帝之所以非常器重他,甚至免其死罪,再度封为国相,一个现实原因是他在对策中叙述了尧舜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任人唯贤、立仁义之道的政治大略,武帝采纳后于政权巩固大益。 他虽寿终长安陋巷,武帝却诏令葬于长安胭脂坡,日后武帝还曾到那里下马拜谒,故该处被后人称之为“下马陵”,但这仅是后世传说。另还有陕西渭南县、河南通许县、河北故城县有董墓之说。

神剑李景林将军

     近代武术大师李景林,字芳宸,号“广古川”。生于清光绪十年(1885),河北省枣强县人。幼承父艺,从学技击。于塞外得皖北异人陈世钧(1821-1932)授以剑术。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2年夏,直系之战起,当时任奉军第三梯队司令之职的李景林,亲率第七混成旅戟津浦路,参与马厂之战。战后升任东北陆军第一师师长,驻防辽西。其部下、营长丁齐锐当时携眷住于北镇西门辘轳把胡同宋宅外院,得以结识武当剑九代传人宋唯一。丁随即电告师长李景林此事。当时随同李前往拜会宋唯一者,沿有郭岐凤、林志远等。此后李景林遂拜宋唯一为师,精研武当剑术。宋唯一,名德原,号启臣。辽宁锦州地区北镇县正安堡人。满族,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十五岁时,因祖母过世,其父结庐墓旁,守孝三载。一日有道人来访,俗姓张,道号野鹤,河北省曲阳人氏。恰值唯一在父身旁,父命拜之。道人问:“此为谁?”,其父答:“此不肖生也,性好武,不爱读书,屡戒不悛。”道人复云:“有文当有武备,似武亦未可少也。吾有空中妙舞剑法,原系武当内家九派三乘也,吾习下乘剑法,已传八人,再传汝已成九数也。:宋唯一遂师事之,其自序中言:十六岁立志练剑,昼夜攻习,寒暑无间,一年之久能使六尺之剑,形体飘飘空作舞,后因事废学引为憾事。1922年因感湮没国粹,而抱病著书,同年,与其弟宋德朴(1881-1927)二人编著的《武当剑谱》一书完稿。曾先后在北京西单等地发售,全书分三册为油印本。宋唯一的《武当剑谱》记述的均为习剑之基础与剑决散式。笔者曾于京城八卦名家周遵佛先生处见得此书。另据传,宋唯一先生当年所著原稿本,现存于蒋馨山(1888-1981)先生次子蒋炳光手中。

     直隶军务督办兼直隶省长李景林(左二)与天津警察厅杨以德(左三)和驻津美军康诺尔准将(左一)在阅兵。 民国十四年(1925)一月,李景林出任直隶军务督辨之职,再度请师宋唯一至天津随军执教,学艺者有张骧伍、蒋馨山等。同年农历十一月宋唯一病故原籍,享年六十六岁。十二月,直隶局势突变,冯玉祥占领天津,李景林避入租界,直至次年三月复出。在此期间,李景林曾以重金礼聘当时武林名家诸如八卦名师贾凤呜、武学泰斗孙禄堂等人聚其寓所,彼此间相互参学,共同切磋剑术技艺。据傅永辉老师生前回忆,其父傅振嵩当时任督辨公署卫队长之职,每晚与郭岐凤二人各持竹剑示范对击,诸公取剑中攻防有效,实用性强之法加以定名,总结出抽、带、格、击、刺、点、崩、搅、洗、压、劈等十三势,继承发扬了武当剑原有击、刺、格、洗之法。李景林集思广益,从进击攻防角度创编对剑一套,谓之“武当对剑”,此后发展到五趟,其中不同者约六十余势。李景林据此将其随意串连示人,故而今日武当剑单练套中繁杂不一。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李景林出任副馆长。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会后曾一度执教浙江国术馆,受教者有黄元秀、高振东、诸桂亭、钱西樵、苏景田等。其中黄元秀(1884-1964)于是1931年、1944年分别有《武当剑法大要》和《武当剑法笔记》两部专著问世。其重要价值在于向今人提供了当时(即时1930前后)武当剑体系的内容与风貌。李景林曾为该书亲笔题词:“练剑之要身如游龙,切忌停滞。习之日久,身与剑合,剑与神合,于无剑处,处处皆剑,能知此义,则尽道矣。” 民国十九年(1930),因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引发中原大战,李景林奉国民政府之命在济南策动反击并创建山东国术馆,在此期间从其学艺者有郝家俊、万籁声、李天骥等人。因突患痢疾,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三日在济南病故,年仅四十七岁。生前友好邹声远曾有诗云:“龙泉之尺鬼神惊,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绝技应无各,传与群美后代光。”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马生涯而致力于中华武学,堪称楷模。

春节习俗

     俗话说“进了腊月门,家里没闲人”。男人忙外,赶集上店,做小买卖,置办年货;主妇忙里,碾米磨面,蒸干粮,做衣裳。进腊月后,干活要稳妥,说话要和气,不摔碰家具,不批评孩子。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要吃腊八粥、腌腊八蒜,这算是过年开了头。 到了二十,一般户便开始蒸干粮、煮肉了。过去的大户人家动手还要早些。 腊月二十三是辞灶日,就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也有称作“小年”的。传说“灶王爷”上天去报本家一年的情况,为使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要用饴糖食品或糕点供奉他,以粘住“灶王爷”的口。然后把贴了一年的灶王爷像从墙上取下来烧掉,磕头,还要念叨“上天后多说好话,保佑一家平平安安”等一类的话,如果家里有外出的没回来,要等外出的人回来后三十再烧。请来的新灶王爷则要等腊月三十再贴上墙。 过了腊八以后,还要选个好日子搞大扫除(初五、十四,二十三是月忌)也叫扫房,一般都选在二十四,即把屋顶、墙上、地下、屋内屋外各个角落及门外胡同都打扫一遍,把门窗、家具、碗碟等都擦洗好,要干干净净迎新年。大扫除后即贴年画贴对联,也有二十八九才贴对联的。 腊月二十九这天,要把准备过年的事都办完,如:门前挂上红灯笼,缸里挑满水,剁好包饺子的馅,请的各位神都贴上墙,神前摆好香炉放好筷子。这天还要挂上家族谱,有的摆上先人的遗像。如果赶上小月,这些活就要二十八做完。 腊月三十(如小进就是二十九),早起开始“请家堂”(一般为三代宗亲),也有二十九请的。请时领着子孙到村外路口朝祖坟方向烧香烧纸磕头,口念“请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然后放鞭炮,请家堂进门时,要先在门神牌位处烧香,说是如不烧香,门神不让进家门。进门后将剩余的香插到家堂前的香炉内,再磕头。请来家堂后,要上供,供品一般是点心、水果、馒头、鸡鱼肉等,再摆上筷子酒烟。其他神位前也要摆上供品,一般为三盘(神三鬼四)。摆好供品后,即为家堂和各位神位焚香烧纸,烧纸时要磕头还要念叨“请爷爷奶奶或某某神收着钱,一年一趟二年一遭,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保佑今年好收成,过年一定上大供”等等。一般都是家里的老年主妇做这些事。在上供的同时,家里的男性则燃放一大阵鞭炮。每个家庭,在上完供后,一般要等到初二“送家堂”时,再把供品拾去。平时就是家里人吃什么饭就先供奉家堂处,然后家里人再吃。 大年三十的中午。是改善生活的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肉喝酒,祝贺一年的结尾。三十的下午,主要是包饺子,不光是包晚上和明天早上的,还要包出来拜年的亲友吃的煎饺子。包饺子时,如剩下皮了称有衣穿,剩下馅了就叫有钱花,有的还在一两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就是有福气。三十晚上吃饺子前,在院子里撒上芝麻杆,俗称“踩岁”。要到送走家堂后才能打扫。吃完饺子后即上蜡,在家堂和各神位前都点上蜡烛,家里的灯都打开,通宵不灭,点完蜡烛后,人们习惯燃放鞭炮礼花,增添节日的喜庆。之后,即为“守岁”,要通宵不眠,民俗称“坐福”“守福”,旧时,守岁多是在一起饮酒谈笑讲故事,现在多为看电视,听到中央电视台的新年钟声,各地鞭炮齐鸣,能持续一两个小时。三十晚上,还要在院中门外烧纸,习俗是有没有家的野鬼在游荡,要给他们点钱花,以保平安。 旧时,民谚为“丝(如牛郎星相似的三个星连成一条线)正南,乱拜年”,人们起的很早,叫“抢五更”,近来,人们大都等天亮了再去拜年,有的吃完饺子去拜,有的拜完回来再吃。出门拜年,一般是按本族远近先后去拜,其次是邻居。进别人家后,要先拜家堂,再拜长辈。当年遇到丧事的户,这天早起则闭门关户,不拜年也不受拜,有的村子则连续三年不起五更不拜年。初一这天,家里有孩子的,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 初二要送家堂。早起吃饺子供奉过家堂后,即摘下家谱来,俗称请下家堂来,放过鞭炮,带上香纸鞭炮直奔坟地,然后在坟上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各坟前烧纸叩头。 送完家堂后,便开始了走亲拜年,旧时初二是外甥拜年的时间,初二初三这两天,除岳父家不能拜,其他亲友都可以拜,初四初六是双日,一般是给岳父家拜年的日子,尤其是初六,现在则不再讲究这些。 初五,俗称“破五”。这天要包饺子吃,还要给各位神上上供。 春节前后,是最热闹的时节,各村的架鼓队秧歌队开始在大街上表演,锣鼓铿锵,笑声不断,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静若安好(2015-04-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