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秦镇米皮因产自西安户县秦镇而得名,由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筋、薄、细、软”的秦镇米皮就上桌了。相传,秦始皇在位时,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收割后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无法纳贡。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米皮。秦始皇吃了米皮,甚为满意,也就有了现在的著名小吃“秦镇米皮”。 米皮有凉热两种吃法。但不论凉吃热吃,辣椒是其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因此辣椒油的制作特别讲究。要选用上等的红尖椒,晒干、磨成细面粉状,加一些芝麻,然后将油烧至沸腾,稍凉1分钟后泼在辣椒面上,以辣椒不变成黑色为最佳。米皮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相对缺乏其他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长期吃凉皮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面筋含有大量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因此在吃凉皮时配以面筋、豆芽和黄瓜等,能起到很好的平衡营养的效果。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秦镇附近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农民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打下的粮食尽是稗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惹欺君之罪。当时有位农民李十二,将新打下的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碾成米粉,和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甑篦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大米面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李十二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将面皮殷勤奉上,跪请万岁试尝。皇帝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备加赞赏,并令今后秦渡镇的贡物只献大米面皮子,不献大米。直到现在,秦渡镇一带农民,每逢农历正月二十三——李十二逝世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蒸面皮吃,以纪念这位有功于人民的人。
秦镇凉皮的特点是八个字:筋、薄、细、穰、光、 香、辣 爽。面皮本身色白如雪,光滑如脂,再加 上嫩绿的菠菜,出芽的黄豆,喷鼻的辣油,五香 料醋。观其状:面皮白生生,菠菜绿盈盈,豆芽 黄愣愣,辣油红彤彤;闻其味:芝麻油香,阵阵 扑鼻,辣味浓烈,蔬菜清香;吃在口里:柔韧爽口 ,五味俱全,越嚼越筋,后味回香。难怪,不论 是寒冬还是酷夏,人们都在争相购买或自做自食 ,吃了上次,还想吃下次。 假时至今日,你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秦镇凉皮, 说明你多少有点寡闻;假如时至今日,你还没 有亲口品偿过秦镇凉皮,那可真是一件天大的 憾事。千年古镇,地方名吃,再加上独有的文 化,秦镇凉皮成了户县一块耀眼的金字招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