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名渭。他本来字文清。因为不满当时的八股文,考试时把文章写得很长很长,写满了纸,又写满了桌面,写到凳子上,最后还写到凳子背后,因而得名文长。以后便以“徐文长”这名字行世。
徐文长是明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后来吟诗作画时还用过天池、天池生、天池道人、天池渔隐、天池漱仙、漱者、漱汉、青藤、青藤道士、青藤道人、田水月、天放狂夫、山阴布衣、金垒山人、金回山人、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说到徐文长,中国文人没有几个人不知他的名字的。清朝放荡不羁、目中无人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甘作“青藤门下走狗”;当代著名的国画家齐白石说起徐文长也表示“……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之磨墨理纸。如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可见这位“青藤道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这位著名的文人,有三年生活在阳江,在鼍山脚下度过他一生最幸福的年代,这事却鲜为人知。
徐渭的父亲徐璁是浙江山阴人(今绍兴市。当时绍兴府治山阴、会稽两县)。他曾在四川和云南做过官,妻子童氏生下徐渭的两个哥哥徐淮、徐潞后死了,徐璁后娶云南江川一个姓苗的寡妇。可是,苗寡妇没有生育能力,徐璁便把她陪嫁过来的一名丫环纳为妾,这丫环便是徐渭的母亲。
明正德十六年(1521),徐渭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城区大云坊观桥东徐家大院(现绍兴城西南前观巷大乘弄内)。百日大庆那天,徐渭的父亲却不幸去世。徐渭出生一个月,当朝皇帝正德皇崩驾;如今刚满百日,父亲又突然死去,大家都说他是丧门星。
父亲死后,家境中落。生母是个丫环,在家中更没有地位。徐渭十岁那年,因为家穷,母亲连同所有奴仆都被苗寡妇卖给了别人。命运多舛,小小徐渭感到十分压抑,唯有以读书解脱。他在父亲的榴花书屋天池旁边栽下青藤一株。所以,日后他的名字多与“青藤”和“天池”有关。
徐渭很聪明,小时便有“神童”之称。据说他4岁便知书识礼,能迎来送往;6岁读书,过目不忘;当时山阴县官亲自出作文题考他,见他果然了得,赏他纸笔。但是,这位神童却屡试屡败。原因是他着意扩大知识面,不喜欢那些枯燥的应考文章,“独喜秦汉古文、老庄诸子、仙释经录及古书法”,尽看那些与考试无关的杂书,练他的琴棋书画。14岁便自谱《前赤壁赋》一曲。更因为他为人“疏落鲁莽,薄世俗”,立下“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之志,不愿意营钻官场。
徐渭屡试屡败,感到面上无光,更重要的是,连童试也考不上,没有这个资历,连当个私塾先生也不行,这就连找碗饭吃也困难了。徐渭百般无奈之中,给提学副使张大人写了封信,诉说自己的苦恼。可能是徐渭在绍兴城里早小有名气,也可能是这封才华横溢的信打动了张大人,这位张大人竟破例准许他补考,终于让他取得了秀才的资格。
一个落榜的小孩子因为给主考大人写了封信,终于成了秀才,此事轰动了整个绍兴府,以至传到京师。那时,绍兴在京做官的人不少,茶余饭后常谈起此事。有一个名叫潘镭(字克敬)的小吏,有一天与同乡童若野说起家乡事,很自然的便说起“徐渭一书得秀才”的故事。童若野是徐渭父亲元配童氏的侄子,拐弯抹角的也算是徐渭的表哥,对表弟当然偏护有加,添油加醋的又说了些关于徐渭神童的传说。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这潘镭还有一个14岁的千金待字家中,听了童若野一番介绍,便喜欢上这位家乡神童,求童若野做媒,招徐渭为东床快婿。
一贫如洗的徐渭能够讨上个老婆,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按当时绍兴风俗,男方求娶,最少也得三四百两银子聘礼,徐渭哪来这么多钱?幸好潘镭这人豪爽,他看中的是徐渭的文才,而不是钱财,也没斤斤计较。但是,为了两家的面子,他也不知如何是好。正好这时,潘镭接到赴广东阳江任主簿的任命,他这才松了口气,决定带徐渭到阳江赴任,让徐渭在阳江入赘,免却了在绍兴成婚的种种尴尬。
嘉靖十九年(1540)冬天,徐渭跟着他未来的岳父潘镭来到了远隔万里的阳江。潘镭有一子一女,儿子名叫潘涛,女儿按当时习惯没有名字,只叫潘女,出家后从夫姓,人叫徐潘氏。后来徐渭见她和自己耿介的脾气相似,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潘似,字介君。在徐渭眼中,潘似长得很美丽,“慧而朴廉,不嫉忌”,是徐渭一生难忘的女人。
他们的婚礼是在阳江官舍(现江城一小)举行的。那是辛丑年夏秋之交的六月。徐渭后来有诗记之,“记得阳江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这年,徐渭21岁,潘似15岁。
因为寒贫,婚礼简扑,但很体面。县官刘子忠作媒人。刘子忠是江西安福人,潘镭和他原是同僚,潘镭所任的主簿(亦称典簿),是知县的主要助手,负责文事,因此两人关系密切。虽然没钱作聘礼,却有知县大人作媒人,徐渭可谓是够面子的了。关于这场婚礼,徐渭有诗纪之曰:
华堂日晏绮罗开,伐鼓吹箫一两回。帐底画眉犹未了,寺丞亲着绛纱来。
筵前半醉起逡巡,窄袖长袍妥着身。若使吹箫人尚在,今宵应解说伊人。
掩映双鬟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傍人戏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
《检旧扎有感因赋七绝》
婚后三年,徐渭一直住在阳江。他对这滨海的县城十分喜欢,尤其是屋子旁边几棵那宋朝植下的古木棉树,每到春天花开红烂漫的,留下深刻的印象。岳父为了显露他的才华,经常让他在各种场合出头露面,徐渭当时在阳江写下许多诗歌和文章。
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冬,为明年乡试,徐渭才离开阳江。
嘉靖二十四年3月8日,徐渭和潘似的第一个儿子徐枚在绍兴塔子桥岳父之家诞生。可惜,徐枚周岁时,母亲潘似因肺病不幸死去,时年刚十九。徐渭无限悲痛,在妻子棺前表示“生则短而死则长,女其待我于松柏之阳”的心声。
爱妻早逝,儿子尚小,这对徐渭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忆起往日在阳江夫妻共话木棉红的恩爱日子,悲从中来,以诗遣怀:
箧里残花色尚明,分明世事隔前生。坐来不觉西窗暗,飞尽寒梅雪未晴。
直到十年后,徐渭已经续娶了,有一天偶尔翻开潘似当日穿过的一件潞州红衫,睹物思人,仍大哭不止:
黄金小纽茜衫温,袖摺犹存举案痕。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
《内子亡十年因感而作》
现在,绍兴城西南前观巷大乘弄内还保存着这位青藤道人的“青藤书屋”,供人参观
以此献礼建国60周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