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四中

家乡区县: 郫县

新建郫县第四中学是成都市重点建设项目、郫县民生工程,位于犀浦镇梓潼村,占地116亩,设计72个教学班,能容纳学生3600人。毗邻沙西线,交通便利,与西南交大、西华大学等高校为邻,学习氛围浓厚。

硬件设施

按国家级重点中学标准设计修建,占地116亩,建筑总面积52724平方米,设计72个教学班、能容纳学生3600人。硬件配置在全县乃至全市都是一流:所有的功能室均配齐配足了崭新的设施设备;每个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每个学生均使用崭新的课桌椅;每个教师办公室均配备联网电脑,所有教师均使用全新的办公桌椅。毗邻沙西线,交通便利,周围有西南交大、西华大学、成都纺织专科学校等高校,学习氛围浓厚。落成后,我县高中阶段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县域内5所普通高中和两所职中形成了均衡、协调发展的态势。新四中能在满足犀浦、红光、安靖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缓解县域内城镇学校学位紧张的状况,为成都西部新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与县外名校嫁接,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等实现一体化办学,带动新四中快速发展。

软件设施 

为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郫县四中是郫县最早获得保送生资格的学校。学校高中教学质量连续20年获成都市教育局表彰及表扬,三次被评为成都市“德育先进集体”,连续25年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学校被评为“成都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教学途径研究”实验学校,成都市“十一五”课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活动模式研究》课题实验学校。学校重视特长生培养,在成都市艺术节上,学校文艺演出和美术作品均多次获一等奖。 目前学校有4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5个班,高中31个班,学生2600余人;教职工17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高级教师48人、中级教师71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1人、省市劳动模范既优秀教师25人。

办学简介 

办学宗旨: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以严谨教育为特色,实现教育效益的全面提高。目标和措施:文化课成绩初中毕业达到成都市规定的毕业水平,高中毕业达到成都市规定毕业水平;其它学科成绩达到重点中学水平。学生学籍、教学计划 、教学工作、学生成绩等考核均纳入郫县中学的统一管理。学校使用的器材,以现代化的声、光、电为教学手段,常规性地聘请郫县二中的优秀教师到校执教,强化口语训练。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图书馆藏书丰富,可充分满足师生阅读之需。标准的器械场、篮球场占地5亩。教学楼学习舒适,管理严谨。食堂美味可口,营养方便。

郫县四中国际部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配合教育全面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构筑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体系,提升中学教育的国际化高位发展,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郫县四中高中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学校与上海远播教育集团强强联合,决定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高中国际课程和国外大学预科课程。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中教学大纲设置。北美高中课程、相关学术英语预备课程(包括托福/SAT/AP)、学术英语能力培训课程及国际文化课程组成。同时,还将辅以有关选修课程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安排,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全球名校就读。

历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华夏大地出现一片革新气象。在当时提倡新学的浪潮影响下,郫县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除了封建专制方面的因素外,就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教育,没有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所致!要改变这种状况,是中华民族崛起走在世界的前列,那就得效法西方,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造就有用之才。因此,于民国二年(1913年),将郫县西门外文昌宫的小学堂迁至犀浦南华宫,名为“郫县第二高等小学堂”,学制二年。1922年改旧制高等小学为新制(新制高小二年,初小四年),名为“郫县第二小学校”。当时最初只有高小,以后才添设初小。

1935年,学校开始招收女生,首批女生6人,实行和班上课分班自习。

1940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实行政教合一,乡镇长兼任校长,于是学校又改名为“郫县犀浦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1941年又改为“郫县犀浦第一中心小学”。

1950年,祖国大陆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学校改名为“郫县犀浦第一中心完全小学校”。1956年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开始招收两个戴帽初中班,1957年又继续招收两个初中班。四,二制小学班级全部结束,小学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1958年,在教育大革命的高潮中,又继续招收三个初中班。于是把小学部并入犀浦第二完小,独立成为初级中学,改名为“郫县犀浦初级中学校”。学制三年,设校长一人。1958年下期,又改名为“郫县师范学校”,学制四年。因未获上级批准,1959年上期又改师范为“郫县第四初级中学校”。1960年,又改名为“郫县红光第四初级中学校”。

文革开始后,郫县四中受到严重的干扰冲击,学校一片混乱,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这种混乱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69年底。这一年学生全部下放农村(未毕业者发学龄期满证),教师下放公社,校舍被犀浦公社中学占用。在此期间,代之而起的犀浦公社中学是集街道和大队小学的戴帽初中班而成的三年制初中,1972年开始办高中,这就为后来四中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1973年,在干部和群众都认识到撤销县办中学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决定恢复县属中学体制。当时各界群众,也强烈要求恢复完中,提高教学质量。而当时县内各公社七拼八凑办起来的高中,教师奇缺。昨日的小学教师今日硬着头皮走上高中讲台。个别只读过初中的教师,也无可奈何的逼上高中课程。这样的高中当然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社会反应相当强烈。于是县革委决定,集中力量加强管理,定点办完中。这样就把各公社名不副实的高中撤销,集中到郫筒,唐昌,犀浦,安德四个点办学,由县上抽调人员办成一,二,三,四,五,五所完中。用强制性手段来调整这批“易胆大”高中,使之名副其实,走上正轨。

方案确定之后,县革委主任薛荣胜就召集有关人员,宣布组成五所完中的领导班子,由五所学校提出在各公社抽调高中教师的名单,1973年2月开始,将各公社班的高中集中到五所学校进行管理和教育。郫县四中,就是在犀浦公社中学的基础上,合并了合作,红光两所中学的高中班,组成一所完中,名为“郫县犀浦中学校”。建立了领导班子,扩大和加强了教师队伍,学校的教学秩序开始恢复。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上级才正式批准恢复“郫县第四中学校”的校名。

LuuY(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