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柳腔是青岛地区独有的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它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传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即墨市在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县柳腔剧团,从此,柳腔艺术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1959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的艺术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汇报演出《赵美蓉观灯》《割袍》等传统剧目。柳腔发展成为知名全国的剧种,进入了全盛期。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专业柳腔剧团被撤销,业余柳腔剧团也随之解散。1976年10月,即墨柳腔剧团重新组建,成为柳腔仅有的专业演出团体,被文化部列入“天下第一团”。 1984年,青岛电视台录制柳腔电视戏曲片《王三卖鱼》,获1985年首届中国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1989年1月,即墨柳腔剧团再度进京,演出了大型现代戏《恩爱之间》,深受首都观众欢迎。2002年,即墨市文化局编印了《即墨柳腔选粹》,收录了20余个柳腔剧目,同时出版了VCD光盘,录制了部分柳腔传统剧目。
20世纪20年代开始,柳腔受其他剧种影响,与当地民间武术结合,也开始演武戏,出现了刀马旦、武生等行当,逐步形成了程式化的武打套路。柳腔剧目相当丰富,现共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主要传统剧目有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等;移植剧目有《逼婚记》《秦香莲》《打金枝》《宝莲灯》《凤还巢》等。
现在柳腔注重于培养新一代传承者,开展多项人才培养活动。这种主张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即墨市政府于2010年9月份,在即墨中小学招收20名柳腔学员,斥专资到烟台艺校委培。 同时,为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墨市柳腔剧团和即墨市实验四小等学校,联合举办“即墨柳腔走进校园活动”,即墨柳腔每周派专人到学校教授柳腔唱腔、身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