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图澄(231~348) 原名帛湿,原为天竺(今印度)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小王的长子,自幼出家。最初在罽宾和鸟苌国(今巴基斯坦)接受小乘佛教学说,后在中国敦煌长期停留,又受大乘佛教般若空宗的影响。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东来洛阳传教,时值兵乱,他只好暂避民间。佛图澄精通医术、天文、历数和幻术,传说他到洛阳时已经一百余岁,经常辟谷数日不食,能以符咒役使鬼神,能听铃音辨别吉凶,曾经把麻油、草灰等物和好后涂于手掌,千里之外的事情都在掌中显现,就如同对面观看一般。当时石勒已经进入中原,他的一个名叫郭黑略的大将闻知佛图澄这个人后,就把他招入家中。郭黑略每次跟随石勒打仗前,都要向佛图澄预测胜败情况,结果都很灵验。这件事很快传到石勒的耳里,石勒就把佛图澄召到跟前,当面试验他的道术。佛图澄就取来一只饭钵,倒了一些水,然后施动法术,不一会儿钵中长出一株光彩夺目的莲花来,把个石勒看得目瞪口呆,从此就把佛图澄留在身边。佛图澄经常表演一些离奇的幻术(可能就是现在的魔术),石勒逐渐被他所迷惑,由最初的好奇发展到信服再到十分敬重信任,凡事必先征求询问佛图澄的意见,并尊称他为“大和尚”。有一天,石勒的爱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非常伤心,这时佛图澄手持杨枝走到跟前,一边用杨枝轻洒清水,一边口中念动咒语,片刻功夫,石斌竟然渐渐苏醒过来。石勒的几个儿子更是对佛图澄信服得五体投地,侍奉他比侍奉石勒还要殷勤小心,石勒的朝臣及百姓自不待言,莫不把他作为真神真佛来供奉,最后发展到天下子民竟然不敢向佛图澄所在的方位吐唾擤涕。
由于佛图澄和石勒父子的倡导,佛教由此在中原大为盛行,佛图澄四处建寺,中原寺院一度达到893所,修武县白鹿山元极寺极是他亲自倡建的寺院之一。白鹿山在百家岩上,山势嶙峋,数笏参天,为天门东峰。佛图澄遍历名山至此心有所悟,在为钟灵毓秀的天地造化所折服的同时,也在这里与大自然交流对生命和宗教的感悟。所以,他在这样一个充满灵动与神奇的地方建寺,不惟是情理之中,也是他慧眼独具的理想选择。
慧思 北齐时修武人,俗姓李。出家后,以大小乘定慧等法根引喻,俾习慈忍。天保年间(550~559年),曾在光山县静居山梵天院讲佛说法。
稠禅师(510~585) 名慧,北朝魏齐间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佛门著名武僧和少林寺二祖。据传其初落发为沙弥时,因体弱常遭同辈欺负。为此,他深感耻辱,独自一人跑到金刚的神像前,抱住金刚的腿不放,发誓要求得金刚神力。就这样不吃不喝连续抱了五天,到第六天天快亮时,金刚即现身传他神力。从此,他力引千钧,骁勇无比。后来他修成正果,被尊称为稠禅师。稠禅师在太行山一带大建佛寺,百家岩寺即为他所创;并广召门徒,常随僧徒有数千人。北齐文宣帝对他广召门徒很不满意,遂亲率军队前来讨伐。当文宣帝带兵来到山前,却发现禅稠师早已领着众僧等候在那里。文宣帝大感惊疑,就问稠禅师:“你怎么来得这么快呢?”稠禅师答道:“陛下将杀贫僧,贫僧惟恐在山中血污伽蓝,所以特来此受死。”文宣帝随即明白这是一位得道高僧,就以礼相待,并命设馔施向稠禅师赔情,稠禅师并不理会。文宣帝又问道:“朕听说禅师在金刚那里求得神力,能否让朕见识一下?”稠禅师回道:“如果陛下真想见识神力,那就请随贫僧这边来。”言毕,他来到山口多方施舍的千余根木料前,念动咒语,只见千余根木料腾空而起,在空中相互搏击,声如雷霆,木片如雨。文宣帝见此,大恐,急忙让稠禅师快停,并当即传谕,禅师可以度人修寺,不得干涉。后稠禅师在并州营造幢子,未成得病,临终叹道:“生死是人一生的必然,佛祖如来都不能避免。但功德未成,实在是一件憾事。愿有大力长者能继我把幢子修好。”说罢即卒。30年后,隋文帝路过并州,入此寺恍有所感,遂命并州地方大力营造幢子,终于完成了稠禅师的遗愿。
云台山的百家岩寺和圆融寺俱为稠禅师亲手所创。稠禅师又曾在百家岩寺长期讲经授徒,相传今百家岩“解虎坪”即为其所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