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在江阴不算大族,在江阴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散居于江阴城乡。其中较为集中的是聚居在月城黄桥的“怀源堂”顾氏,渊源流长。据新修"怀源堂"顾氏宗谱称:顾氏先祖源出轩辕大禹之后,于越王勾践之苗裔。史载夏帝少康庶子无余为顾余候,祀禹绍兴会稽山并建越国,后世遂以爵为姓。至秦末勾践七世孙摇佐诸侯灭羽有功,受封东海王于会稽(今苏州),子期视袭无余爵,后裔散居吴中各地。
江阴顾氏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江阴县志》有传者十数人。明早期人物顾琳,字汝玉,少年时即攻读,善作文章。其父伯常举乡试,顾琳幼年时父亲在抗击倭寇时遇难。正统庚申年间,其以贡仕南大理寺副,疑狱盈案,片言立决,不徇权珰,颇有政绩,且清政廉洁,由薛文荐为左寺正。有一个名叫徐玉的人为内臣所诬,收监待斩,顾琳再三核对,据理力争,为其辩驳,最后无罪释放,其父带重金上门感谢,被他拒绝。后来顾琳终被权奸所害,坐牢数年,在狱中一边勤读,一边奏议不辍,南台萧惟祯、马文昇亦为其抗辨,后终于官复原职,但他已心恢意冷,无心做官。便请求辞官家居,闭门读书,不问世事,平日以芒鞋布衣出没于溪谷之间。其以"三径黄花随意玩,半竿红日放心眠"自慰。后人评价他"操行孤骞正言不诡,近代人物宜首屈指"。
顾氏也不乏忠义之士,顾大本、顾叔荐便是其中之一。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强行推行剃头令,百姓不从,江阴新任县令方亨发出布告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江阴百姓对此十分气愤,秀才许用在文庙召集群儒倡议抗清守城,得到百姓的拥护。群众推原任典史闫应元、新任典史陈明遇和教谕冯厚敦三公为首领,组成指挥领导小组,指挥部设在文庙的明伦堂,坚守孤城八十一天,抵御清兵十数万人。城破清兵屠城三天,江阴城中百姓无一投降。身为江阴营把总的顾叔荐率兵士奋力守城,奋勇作战,直到战死。更有年已八十多岁的顾大本,字南宇,从小为人朴直憨厚。城池失后被清兵抓住捆绑起来,见其年高不想杀他,顾大本视死如归,呼天指日大骂清兵,宁死不屈,以求一死,被恼羞成怒的清兵杀害。
当代的江阴顾氏有作为的人很多,比如生活海外的顾铁华先生,是著名的昆曲票友,一生致力于昆曲的振兴。自小离开老家长泾已几十年,拳拳爱国、爱乡之心使他在七十多岁时决心回报乡梓,经常捐资捐物支持乡里文化社会事业建设。他不仅将父亲留下的一幢小洋楼捐给镇里办图书馆,亲自起名曰"廉珉轩",还捐资500万元建造江阴老年活动中心,其精神令人敬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