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虎丘之于苏州,五亭桥之于扬州一样,八宝亭是宝应的象征。来到宝应,不去八宝亭看一看,那可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呢。
八宝亭坐落在城中心的纵棹园里。进了素砖。高瓦的园门,走过垂柳依依的石路,踏上溪流涓涓的小桥,那飞檐翘角、凌然欲飞的八宝亭就跃人了你的眼帘。远远地,赵朴初先生书写的馏金大字“八宝亭”赫然醒目。拾阶而上,伫足亭内,八面来风,近闻鸟语花香,远眺旭日东升,悠悠然如临仙境。
夕阳西沉,晚霞满天,翠柳环绕的八宝亭倩影倒映水中,上下一体,晃荡不息,颇有几分“深潭藏古寺,碧水化翠薇”的意境。 八宝亭历经沧桑,是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每至于此,总要凭吊一番,留下不少诗词歌赋。明吴敏道诗说:“万木河干秀,千年宝气浮。家家事蚕作,拾得采桑钩。” “采桑钩”即为八宝之一。清宝应县令岳东升则这样描述:“一日昧爽,过其处,见云气殊常,备诸色相,或明如珠,或润如玉,或缤纷交互,如紫翠玄黄诸瑰伟并陈而借采然。嘻!霏霏乎,煜煜乎,万态奇观,昭回天地,即真如登受时或未乃尔。”大肆渲染,笔下景致真个妙如仙界。
值得一提的是八宝亭也曾留下了周总理童年时的足迹。童年的周总理随养母陈氏来宝探亲,在八宝亭内看书阅报。解放后,他曾在接见范承祚大使(宝应籍人)时专门询问过有关八宝亭的情况。
历史上,八宝亭乃是运河古道的一颗璀璨明珠。唐苏鄂《杜阳杂编》说;“真如获宝所居,河圩高敞,培物润戊。”宋诗人梅尧臣《宝应道中》是一片丰收景象;“青青老菱叶,下有繁实尖。浪头拨船女,到手终不嫌。”清邑人刘家麟的描写更是清新自然:“秋水长天飞野鸭,夕阳门巷卖家菱,”一派鱼米之乡风景。 如今的八宝亭畔,更是传奇不绝。水乡“八宝”: 荷藕、菱角、慈姑、螃蟹……早已是名扬神州内外,享誉千家万户。而今,宝应的“宝”已远远不止“八宝”,随口数来,就有“八宝亭”酒、 “五琼浆”、“宝胜电缆”、“钢瓶灶具”……这些新“宝”也已驰誉大江南北。是啊:八宝亭已成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坐标。 时代的大潮已在八宝亭下涌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应,定会奉献出更多的“八宝”也定将谱写出新时代的八宝亭传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