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县境陆域处北纬27 °21ˊ-27 °46ˊ和东经120 °24ˊ-121 °08ˊ之间,与瑞安市、文成县、泰顺县、苍南县接壤,鳌江由西面东横贯全县,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公路、温福铁路自北而南通向福建。丘陵、谷地、平原、河海一应俱全。
平阳地处温州南翼区域经济的中心,素以物华天宝、文风鼎盛而著称。是全国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县,设有海关、商检、口岸等涉外机构。
平阳县城距温州市区50千米,南麂列岛离台湾基隆140海里。全县陆地面积105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截至2005年底,辖17个建制镇、13个乡、1个民族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84.77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昆阳镇。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质地貌
平阳的地质,属于浙闽太平洋沿海基底隆起带。
约于6亿年前,在远古代震旦纪时期奠基,其后受古生代诸构造运动的影响,地面逐渐隆起,并出现一系列北东向的内陆山间小盆地。
自中生代侏罗纪(约1.4亿万年前)开始火山喷发,至白垩纪末(约7千万年前)停止。南雁荡山即为火山喷发区之一,有人认为矾岩乡前山上的仰天湖即是古火山口湖;以山门为中心的北港地区系火山断陷盆地,与相邻的矾山、文成等火山盆地同有中生代火山构造的痕迹。火山喷发之大量火山岩覆盖了县境大部分面积,其中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和酸性熔岩为主。此后,含二氧化硅成分较多的酸性岩浆仍在继续活动,并形成分布广泛的各种火山岩体和侵入体。
直至第三纪(约在2.5千万年前)火山作用停止,县境在全面隆起的情况下,侵蚀剥蚀作用增强,形成了第四纪的大面积沉积物。
平阳县以火山形成地貌为主,其次为沉积地貌,故类型复杂,有中山(1000米以上)、低山(500-1000米)、丘陵(500米以下)、谷地、平原、江河、滩涂、岛礁。南雁荡山脉和鳌江水系贯穿全境,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四周高中间低。沿海由于海岸长期下沉,造成众多岛屿与喇叭形海岸,海岸线蜿蜒曲折,属里亚斯型沉降式海岸。
气候降水
平阳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宋赵玑在《壁记》一文已有扼要陈述:“温之为州、浙东极处,冬无祁寒、夏无盛暑,而平又居于郡之南界,与闽密迩。故其气候恒燠,春夏之间多雨,地颇卑湿,夏则多风,冬则少霜雪,草木经冬不甚黄落,时有开花发芽者”。总的气候特征是:夏冬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无严寒酷暑,春秋宜人;全年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温暖湿润。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洪涝、干旱、大风、龙卷风、冰雹等。
平阳降雨量,1957-1988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674.3毫米,最多的1973年达2662.3毫米,最少的1967年仅1065.0毫米。年际差达1597.3毫米。
全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3-9月)。春雨期(3-4月)暖湿气团势力加强,冷空气势力减弱,冷暖气团相持于华南上空形成静止锋,受其影响,多阴雨天气,平均雨日37天,雨量287毫米,占全年的17%。梅雨期(5-6月)南方暖湿气流加强北推,锋面移至长江中下游流域,县境不但雨量多,而且降水强度也较大,雨量420毫米,为全年的25%,雨日39天。5月份的平均雨日达20天,为全年各月之冠。台风雷雨期(7-9月)受台风影响,雨量多,雨势猛,西部山区因地形作用,雷阵雨也较多。7-9月总雨量达630毫米,全年的38%,为雨量最多的季节,雨日43天。秋冬少雨期(10-12月),因受极地干冷空气团控制,雨量较少,且地域分布均匀,总雨量只有290-360毫米。
年平均降水日数176天。最多的1970、1975年为204天,最少的1963年为143天。历年最长连续降水天数为23天,1965年3月21日至4月12日,总降雨量81.4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天数37天,为1979年9月27日至11月2日。
水文植被
鳌江平阳县境,北属飞云江水系,主要有平瑞塘河;西南均属鳌江水系。鳌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注入东海,而平鳌及萧麻塘河又注入鳌江,与沿海潮汐构成了水文的主要基础。
全县拥有河道总长550千米,水域面积1866平方千米。鳌江在平阳流域面积为343平方千米,干流长度28.4千米,流域平均宽度12千米,距河口27千米。集水面积地区为浙江丘陵山区,周围分水岭的高度约海拔330米左右,山溪均系卵石河床,而且沿江有宽阔的卵石滩地。
平阳县植被丰富。据2001年统计,全县森林面积70.3万亩,森林蓄积10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6%;宜林荒山绿化率93%;路、河、渠、堤绿化率91.4%。
自然资源
平阳气候温暖,物产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平阳粮食产量在温州各县之冠,有“平阳百万仓”之誉,矾山有“世界矾都”之称,食盐则置南监场专门管理,海产资源也十分丰富。1981年分县后,明矾、食盐及部分亚热带植物已归属苍南县,水产主要在南麂渔场,但因滥捕及海水污染,水产品已岌岌可危,有些面临灭绝。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平阳县境,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领土,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越灭隶楚。秦统一中国,属闽中郡。楚汉之际,闽君驺摇(越王勾践后裔)率越人从诸候灭秦击楚。公元前192年(汉惠帝三年),论高祖时佐汉功,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始有文字可据。三国吴时,在今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晋时始建县,初名始阳,继改横阳。五代十国时,吴越王统辖全浙,横阳既平,改名平阳,一直沿袭至今。1981年析鳌江以南7区1镇另置苍南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