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艺术

家乡区县: 浙江省平阳县

头发吊灯

头发吊灯正月十五闹花灯,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活动广泛的民俗,各地均有各具特色的花灯。平阳的头发吊灯堪称一绝。头发吊灯高约1.6米至1.8米,直径1.2米左右,为八角亭台结构。灯以竹条、麻秆、芦苇秆和彩纸扎制而成,分上、中、下三层。上面两层分组安插戏曲人物、飞禽走兽,如“武松打虎”“姜太公钓鱼”“狄青比武”“空城计”等画面,以头发丝牵住关键关节,组成有情节的活动画面,底层是可旋转的走马灯。“亭台”柱上还贴上灯谜、对联,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纸作衣冠竹作体,火为血气发为魂。”这是平阳当地诗人描写头发吊灯的一副老对联,贴切而又吊人胃口。
头发吊灯虽然也是“正月十五灯上殿”、“正月十八灯落殿”,但在当作花灯观赏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特殊的含义。头发吊灯向来有“竹为骨、纸为肉、发为脉、火为血气”之说。过去头发吊灯是靠放在灯座下的炭火加热而转动的。热气流的上升带动了吊灯轴盘旋转,被头发丝牵引的人物禽兽关节部位也随着活动起来。“新做八角一座城,内藏兵马多少名。红面坐天兵马乱,黑面坐天太平城。”这首诗谜就生动地描写了这一情景,其中“红面”“黑面”分别指炭火燃烧和熄灭。

太平钿剪纸

太平钿剪纸是平阳县很有特色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既具备我国剪纸艺术两大派系之一,南方剪纸细腻灵秀的风格,又包含着平阳独有的民间味道,从南北朝时期至今平阳人代代相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事太平钿剪纸的一般是女性,以农村妇女居多。
太平钿剪纸独有的民间味道可在“太平钿”这3个字里读出。根据《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解释:
太平,①犹治平,谓时世安宁和平。《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②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钿,①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形的首饰。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②以金、银、介壳之类镶嵌器物。如金钿;螺钿。
把“太平”和“钿”连在一起正是寄托了老百姓的良好祝愿。太平钿剪纸的内容多与喜庆节令、五谷丰收等联系,如“寿”、“福”、“福(中)寿”、“丁财两旺”、“同行到老”、“长生不老”、“福贵荣华”、“花篮双喜”、“松柏长青”、“寿比南山”、“平安吉庆”、“家门清吉”、“四季平安”、“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千岁”、“步步高升”、“鱼水千年合”、“百年好合”、“五子登科”等。人们把剪好的太平钿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椅子上,以表达自己的喜乐感情;或者把太平钿图案放在贺礼之物上,以示庆贺和歌颂。
20世纪50年代,平阳县剪纸艺术爱好者许健先生在太平钿剪纸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开创“剪纸套色点染”新工艺,并创办了桥墩点染剪纸工艺厂,作品远销国内外,曾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后因种种原因该厂于80年代停办。许健等人创作了表现新时代、歌颂新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几家报刊也发表了许健的剪纸作品,接着该县知名的美术工作者也参与到剪纸领域中来,创作出众多有时代价值的作品。
为平阳剪纸艺术赢得广泛声誉的是叶成浩、叶彩萍夫妇俩,他们的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如剪纸作品《黄鹤的故事》、《在大榕树下》和剪纸连环画《十五贯》等先后在法国和日本展出。《赛龙舟》参加全国剪纸展览,获东方艺术展览优秀奖。

雷微微(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