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文安县,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腊八”过后,人们开始忙着杀猪、宰羊,买新衣服,买鞭炮,置办所需年货。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就是人们过年时的日程表:“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黑了(夜里)坐一宿,初一早上走一走”。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要用糖瓜祭“灶王爷”,好让他嘴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四扫房子”,不一定在这一天搞卫生大扫除,如果在腊月里“立春”(俗称打春),一定要赶在立春之前。二十九到三十家家户户贴对子(对联.春联)。古时是挂“桃符”,后来在纸上写吉庆且对仗工整的诗句,贴在门两侧,因此也称贴“对联”。如某家(或本家)年内有人去世,当年(有的三年内)不贴春联,次年可贴蓝色春联。有的族门本家众多,常有人去世,连续多年未能贴春联。有的故意将“福”字倒贴着,取“福到”之意。腊月三十这天,有的地方是天蒙蒙亮,就去上坟祭祖,烧纸钱放鞭炮。早饭要吃米饭熬鱼。饭后贴新春联。有的地方是早饭后到坟上祭祖,烧纸钱放鞭炮。“三十黑了坐一宿。”意为守岁。旧时院内要撒上芝麻秸,谓之“踩碎(岁)”。今晚无论发生什么事,出嫁女不得回娘家,有“闺女不看娘家灯”的旧俗。除夕之夜,长辈要给晚辈孩童一些钱,称为“带岁”(即压岁钱)。旧时有初一起五更吃饺子,放鞭炮的习俗。现大多人家是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零点时放鞭炮,天亮后才全家吃团圆饺子,再又放鞭炮。吃饺子前,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饭后,家人或家族人结伴走家串户给长辈们拜年,相互走动一番,先本族后乡里,即“初一早上走一走”。“守孝”的人家,要在三十晚上或初二早上先本族后乡里的分别拜年。家家桌上摆放烟、瓜籽、糖果,招待来拜年的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普遍穿戴讲究,下跪磕头的旧俗已有改变,只是近亲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邻里间就是登门祝福或互道“见面发财”。即使平时有矛盾隔阂的,拜年一见面也就尽释前嫌了。正月初二至初十,走亲拜年。旧时初二是到姥姥家拜年的日子,以后再到丈人家和其它亲友家拜年,后来改为初二是先到丈人家拜年,初三以后才到姥姥家和其他亲友家拜年。
正月初五,称“破五”。这一天是人们忙碌一段时间后,休息和玩耍的一天。旧时男人不能出远门,出嫁的女人不能在娘家过。这天要包饺子吃饺子,称“捏小人嘴”。其实,是过年期间家中事务繁杂,难免会出闲言碎语,为了不影响节日的欢乐氛围,在年后的一次要求自我约束的旧例。
春节期间,一些村庄要请艺人演出,有的村还自立戏班唱戏。春节前夕,县委、县政府要开展拥军优属、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慰问在岗工作人员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还举办团拜会,文艺联欢会,调演民间花会等活动,与民同乐。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过年更追求精神娱乐活动。人们利用这一段时间,有的外出旅游.探亲访友.上网互致问候;有的商家则利用节日倾力促销,一来方便群众,二来可获得更多利益。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古称“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早在汉唐时期就有了观花灯.吃元宵的习俗。唐朝诗人崔液有诗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也是中国的一个浪漫“情人节”,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又是家长为孩子制作灯笼,孩子们打灯笼节日。灯笼样式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最常见的是“鸭子灯”.“猪八戒灯”。儿歌有唱:“鸭子灯一点就轰,猪八戒一点就灭”。正如元朝诗人好问在《京都元夕》中描述的“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宵灯节,是青年男女和孩子们最为快乐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早晨吃饺子.放鞭炮,中午或晚上吃元宵。有姥姥给外孙买“鸭子灯”的老习俗,要每年买一个送过去,连买三年,祝愿孩子前途光明。按习俗,十五这天晚上,哪怕是刚过满月的孩子也要家人抱着到街上走一圈,寄望孩子能早早自己走路,走路时不会跌跤。
3.填仓日
农历正月二十五为填仓日。“填仓”,意思就是填满谷仓。旧时农家,户户在五更天,用灶膛灰,在院中撒出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圈,象征粮囤。圈内划十字,在十字中心处放上各种粮食,也有的粮.饭同放,用砖或瓦盖上,称“填仓”(俗称打囤)。在其旁边燃放鞭炮,谓之“崩囤”。操作者要念念有词:“大囤满小囤流,今年是个好年头”。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大获丰收。这天,人们多食小米干饭、杂面汤。旧时也算是一种食物改善。饭后,将砖掀开,任由鸡狗啄食。现在正月二十五打囤的人家很少了。
4.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此日,妇女要摊煎饼,称“贴龙鳞”;包饺子,谓“捏龙耳”。男人则挑水满缸,称“饮龙”,盼风调雨顺。旧时,在太阳未出时,家庭主妇用擀面杖敲击炕、锅,嘴中念叨:“二月二,敲炕头,银子钱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溜沿(蜈蚣)不见面;二月二敲锅底,烧陈柴,吃陈米。”祈求富足安定。民间此日有不科学的禁忌:不得动针,怕伤“龙眼”;不得吃面条,否则,房梁上会掉下长虫(蛇)。
5.清明节
清明节,是由“寒食节”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合璧的民俗大节。这两个节日都始于春秋时期。清明服务于农事,寒食的主旨是祭祖承志。节前,人们要给坟茔添土,摆供烧纸钱,放鞭炮。一般要与出嫁的姑太太商量,留出她回家上坟的时间和机会。出嫁的姑太太回娘家坟上也要摆供烧纸。如果坟头上已添新土,就不准她进坟地了,只能在远处道边烧纸祭奠,称“燎道”。
相传晋国公子重耳落难时,介子推自割股肉做汤以供其食用,重耳感动,誓以报答。后来重耳继位晋文公,介子推不辞而别,进山隐居侍母。重耳亲自去请未果,无奈用火烧山迫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与母葬身火中。重耳对此内疚于心,便下令为介子推母子建祠安葬。介子推因火饶而死,又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被定为"寒食节"。至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也是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节日。
6.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俗称“五月单五”。民间有吃粽子.插艾枝于门旁的习俗。据传说,吃粽子是纪念屈原;插艾枝,是因“燕王扫北”时,见艾兵不扰民,后演化成有驱瘟避邪之功。
旧时文安洼,芦苇遍野,包粽子的苇叶除自用外,还远销京津。至今县域东北部的一些村镇仍保留着“五月单五”自己包粽子和送亲友的习俗。由于生活的提高,东北部城镇以“五月单五”为背景,新生一未婚媳妇给婆家“送粽子”,婆家给礼钱的风俗。
7.乞巧节
乞巧节,也称“七夕节”,俗称“七月七”。称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织女是天宫中有名的巧女,妇女们借机向她乞求技巧,故名乞巧节。旧时有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的活动。现已消失。后来有人提倡将此日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尚未流行。
8.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后辈子孙在此日上坟摆供烧纸,祭祀亡故亲人。出嫁的姑太太,一般都要回娘家上坟祭奠逝去的父母。“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中元节的祭祀,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9.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或“八月十五”。是人们合家欢聚,吃月饼,庆团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秋收最忙的时候,当地有农谚称:“八月十五正当秋”。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还有一种说法,是缘于“八月十五杀家鞑子”的故事。在元朝时,人们为了反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利用节期互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共同起义。
这是除春节外的另一隆重民俗节日。节前,有亲友间互赠月饼及瓜果等礼品的习俗。在部分乡镇,还有接未过门的儿媳妇一起来过节的习俗。男方接时要带去很多礼物,送走时还要给钱。在早些年间,是男方的一大经济负担。现在,此项花费(礼物和钱)少则1000——2000元。
10.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当地称“九月九”。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此日有登高赏菊的习俗,并以阴晴预卜冬日寒暖。当地有“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阴一冬温”的民谚。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每年此日县政府、老干部局,组织老年人搞各种有益活动,提倡继承和发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11.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月初八,当地有吃“腊八饭”或喝“腊八粥”的习俗。这天早上,家家在米饭或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红枣、干果类,意味来年五谷丰登。早些年,这一天是被认为腊月里最冷的一天,有的农村家长在傍晚盛满一碗水,放在屋外窗台上,为孩子们“冻疙瘩”吃。一来提供了孩子们吃冰棍的需求;二来通过观察冰疙瘩高出碗的多少,预测冬天冷暖。
12.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旧时,家家供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另有监灶台卫生的功用,俗称“锅台不干净,累死汉子挣”。“病从口入”,一日三餐是关键。这天,要用糖瓜祭“灶王爷”,好让他嘴甜,“上天言好事”。人们也要从此开始只说吉庆话,直到正月初五。这天,家家还要蒸粘(年)糕,吃粘糕,盼望生活年年提高。“糖瓜祭灶”的习俗近年已少见,吃年糕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