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毛麻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新颖,技艺精湛,多出自村姑农妇之手。构图上尽量将画面充满、平面展开、互不遮挡。造型上大刀阔斧,削繁就简,大胆夸张,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色彩艳丽。作品集精细华丽与粗犷拙朴于一体,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是我国民族壁饰的一支新秀。1984年王生毅创作的《艾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及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94年和1995年,世界妇联组织两度来洛川考察,参观了后子头乡的毛麻绣工艺品,并收藏了部分作品,中央电视台亦专题报道了洛川毛麻绣。1995年,洛川又组织民间艺术家们制作虎头图案绣品30多块和《丹凤朝阳》大型壁挂10块,参加陕西省为世界妇女大会献礼活动。洛川毛麻绣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1件,陕西省展览馆收藏70件,上海展览馆收藏50件,并多次飘洋过海,赴国外展出,有500幅被法国法中友协收藏。
洛川剪纸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独树一帜,构成陕北黄土风情的一个醒目景观。新编《洛川县志》载:"剪纸是洛川县妇女的拿手好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住室,一般是拿起纸随手就剪"。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各种家禽、家畜、果类、庄稼、人物、栩栩如生;吉庆故事、除妖辟邪、生活场景,妙不可言。
交流情况。
"蹩"在洛川县土语中是"蹦跳"的意思,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洛川县距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陵不过百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古战场,迄今尚存战国魏长城、秦直道、烽火台等遗址。蹩鼓,就是反映古代战斗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
洛川蹩鼓表演者一律为男性,均士卒装扮,头包战巾,背插战旗,腰系战裙,腿扎裹带。道具以鼓为主,间以钹锣。表演起来,大鼓隆隆,钹锣齐鸣,鼓手们东蹦西跳,左冲右扑,如古代士卒拼搏冲杀,给人一种古战场重现眼前的感觉。
蹩鼓的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搓步、拧摆等,"双跳"双脚同时起跳下落,上身后仰,动作粗犷有力;"单跳"稳健潇洒大起大落,身姿灵活自如;"搓步"刚建,"拧摆"柔美。蹩鼓的场图主要有白马分鬃,蝎子拧尾,单骑扑阵,四壁合围等。根据表演方式不同,它又可分为大场鼓、小场鼓和过街鼓,以它独特隽秀、粗犷雄健的舞姿和隆隆鼓声,犹如一支回旋在黄土高原上震天动地的狂欢曲。 洛川蹩鼓1982年参加延安地区民间歌舞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83年参加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演出,84年参加陕西省举办的"世界旅游日"和中日合拍的电影《万里长城》演出。1985年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获特等奖。198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在长沙举办的《东方之星》旅游晚会,同年在云南昆明参加了全国民间广场舞蹈调演荣获金奖。1991年参加沈阳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获一等奖。1992年参加兰州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鼓舞大赛获一等奖;同年参加广东"特区之园"民间艺术荟萃演出。1994年参加广东"东方乐?quot;欢乐节演出,同年在深圳民俗文化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商业性演出。1994年组成黄土雄风表演团代表陕西省参加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1997年春节参加北京龙潭庙会民间艺术大赛荣获二等奖,同时应成都世界乐园邀请进行为期半年的商业性演出。1999年赴省参加"千面锣鼓迎千年"活动及中央电视台《声震大地》文艺晚会的演出活动,洛川县已于1988 年成立了蹩鼓艺术协会,会员600多人,表演人数不受限制,少则10多人,多则数百人,广场、舞台、过街演出均可。
在陕北黄土高原一带,至今农村里仍然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十二岁以前的儿童在过生日时或者过端午节时,母辈们要为他们做荷包(香包)带在身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戴“替身娃”荷包。替身娃的造型各式各样,每位母亲做的都不一样,没有一定之规,总体上是以“抓髻娃娃”为原型,再做自由发挥,变化万千,奇形怪状。
虽然那些替身娃都是妇女们利用平时做活计剩余下来的碎布头巧妙拼凑缝制成的,但是人们赋予替身娃的威力却是极大的。挂在孩子们身上既可以作为保护神灵,又是代替儿童在鬼怪灾难面前作为牺牲物的。顾名思义,“替身娃”的功能和内涵已经很浅显易懂了。孩子戴着它,可以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如果有鬼怪来了,它可以抓走替身娃,而保护娃娃们。替身娃这种民俗很可能曾经遍及全国,只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民俗的逐渐演变而今只有陕、甘一带偏僻的乡间尚保留这种风俗。其实全国很多地区的香包,每件造型都有它的吉祥含意,只是经过年代的冲洗,其真正的祝愿内涵被淡化、遗忘,最后只剩下审美作用,或者点缀着生活的美好气氛而已。
面花,就是花馍。是洛川塬上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面塑艺术形式。它既是可口的传统面食品,又是精美的民间艺术品,是情与美的结晶。
面花制作工艺是,先用面团捏好各种动物的大体轮廓,再在上面捏塑必要的小装饰,然后用木梳压出鸟鱼和动物的毛发,用羹匙压出龙、鱼的鳞片,用剪刀给小鱼、小鸟剪出嘴巴,再用不同大小、各种颜色的豆子点上眼睛。这样,一个活灵活现、模样可爱的面花就做成了。等到在锅里蒸熟后,再给涂上简单而鲜艳的颜色,使得面花的造型更加完美生动。另外,有的巧媳妇在捏制时就把各种食用色颜料掺人面团,这样做成的面花色彩鲜艳,情趣盎然清明节做的“罐儿”,可分为“祭祀罐儿”和“人口罐儿”。“祭祀罐儿”除了上坟扫墓用之外,据说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的,而“人口罐儿”则表现了洛川塬上特有的乡土风情。做母亲的要按照全家人不同的身份和职业来塑造“罐儿”上的图案和内容。给生产劳动的男人,要在罐上捏上粮囤和农具;给上学的男孩子要捏上书本笔墨;给女孩子则必然要捏上剪刀和尺子或者花鸟等。
显然这是一种最朴素的示爱方式,但是对于母亲(农村妇女)来讲,却最能尽情地表现她对全家人的真情和祝愿。
端午节做的“面鱼”等。它不象“罐儿”是在锅里蒸熟的,而是捏制好后烙熟的,做好后用一根红线串起来,戴在孩子的脖项上。意思是把江里的鱼已经烙死,再也不能去咬投江而死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婚嫁做的“馄饨”。由男女双方的亲戚捏制,在大喜之日送给新郎新娘。一个面龙一个面凤,造型美观,色彩鲜艳,自然大方,精巧可爱。如此精心制作的“馄饨”把制作者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全部灌注在上面了。
洛川面花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省、地的民间美术展览,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1989年在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上,韩菊香、韩改浪、杨梅英制作的面花荣获传统特色的一等奖。
韩菊香制作的面花古朴粗犷,大胆随意,色彩鲜艳,具有一种天然之美。她创作的大量面花作品,为民间艺术宝库增添了色彩。作品先后在陕西省展览馆、中国美术馆展出,在《陕西农民报》、《中国旅游》(香港编)等报刊发表。1987年应邀到中央工艺美院讲学和表演面花。1989年参加香港“西安日”艺术活动,她的面花艺术受到了香港观众的高度赞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