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围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的西北角,有一棵二三百年树龄的落叶松,人们都习惯地称它“一棵松”,它被塞罕坝创业者骄傲地称为“功勋树”。 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或御道口牧场自然保护区相比,就地形地貌而言,红松洼自然保护区更加开阔、平坦。这里没有那种突兀高耸的山峰,也较少连绵起伏的丘陵,远远望去,天连草,草连天,视野无遮无挡。所以,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棵松”那傲然挺立的身影。因为周围绝没有第二棵树,它那刺破青天的气势,才更加显得卓而不群。正应了“物以稀为贵”这句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当初正是这令人惊奇的“一棵松”,吸引了塞罕坝拓荒者的目光,给他们以珍贵的启示:这里既然能生长一棵松,就能生长百棵松、千棵松、万棵松……就说明这里适合落叶松生长,具备建设大型机械林场的可能。后来的造林实践,完全证实了当初专家推断的正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正是源于红松洼的“一棵松”。所以那些创业者们才饱含深情地称赞它为“功勋树”。一棵松树高10米左右,胸径约为55公分,它是红松洼的标志,也是红松洼的骄傲。到红松洼的人无论日程怎么忙,时间多么紧,都要挤时间去看看一棵松。前几年,一棵松遭受了一次雷击,几乎将上半部枝干一劈两半,半个树身被烧得焦乎乎的。大家都耽心一棵松遭此重创,会渐渐枯萎,谁知它竟顽强地挺了过来!尽管只剩下半边枝条,依然不屈不挠,傲然屹立,似乎昭示着人们应该如何对待挫折和磨难。这样一来,一棵松的名气更大了。人们不远百里、千里、万里来到它的身旁,凝视它、抚摸它、瞻仰它,同时也把一种精神、一种气质默默地镌刻在心底。 距离一棵松30米处,有一敖包旧址,内供奉塞罕佛,不知是否因为它的庇佑,一棵松才得以劫后余生。
植物
植被以亚高山草甸为主,建群种主要为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次之。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为华北亚高山草甸保存最好的区域之一。由于 本区位于东北、华北、内蒙古三大植物区系交汇地带,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每 平方米种子植物达25种以上,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8种以及白鹤、黑鹤、大鸨、大天鹅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20种,为我国中温型森林草原地带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动物
在红松洼草原,你会看到一种独特的风景,这就是由几百头自由觅食的牦牛组成的流动风景线。 牦牛在青藏高原比较常见,但在北方草原看到这样大群放养的牦牛,那就十分稀罕了。从体形上看,牦牛没有普通黄牛个头大,但毛长,纯黑如缎。最富特征的是它的尾巴,与马尾相似,是散开的,
像道士手中的拂尘。 红松洼引进牦牛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最初从青海引进来3头,经过放养实验,证明这些牦牛耐寒冷,耐粗饲,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经济效益好。后来,一下子从青海买回来260多头,经过近20年的繁衍生息,在塞北这块土地上降生的牦牛已经有数千头了。 这些牦牛给红松洼草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无论是繁花怒放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的严冬,在莽莽草原的托举下,在湛湛蓝天的衬托下,黑珍珠一样的牦牛,永远是那样的悠闲沉稳,永远是那样的宠辱不惊,永远是那样的刚健强毅。成为红松洼草原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人。
红松洼牧场风景区位于围场县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镇,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这里风力资源丰富.建有规模风力发电场一外.这里还饲养着耗牛,独具特色.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候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C。红松洼面积110万亩,草原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8%,是我县北方较大的草原风景区.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草丰美,是一处新兴的旅游胜地。这里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地形结构和植被复杂。山地高原交相呼应;丘陵曼甸连绵起伏;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原交错相连。尤其是浩瀚的林海与大面积天然草原浑然一体,优美壮观。满、蒙、汉三民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文化相互交融,民族风情浓厚。可以品尝满蒙风味的饮食,参与满蒙民族的民俗活动,开展民族风情旅游。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zhumin7777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96263792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196263792/home?wvr=5&topnav=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