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支书的24小时
——记高何镇靖口村支书杨邦俊
4月20日的地震,让高何镇靖口村受到强烈波及,受灾严重。地震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紧急驰援靖口村。村支书杨邦俊也在第一时间带领群众开展抗灾自救。我们有幸记录了这位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基层支部书记,一天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凌晨4点:巡查安置点
4月21日凌晨4点,靖口村“灾区爱心家园”临时安置点,50多个救灾帐篷、200多名受灾群众已安然入睡。
此时,一脸疲惫的村支书杨邦俊从地震发生后到现在,还没有时间坐下来休息。他一边巡查,一边声音沙哑地告诉我们,大家白天受到惊吓,晚上需要好好睡一觉,“我得了解一下,他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或者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早上7点:查看地质灾情
4月21日早上7点,我们再次见到了杨邦俊。
此时,他刚刚巡查完全村的9个安置点,准备陪同省地质部门的专家去查看安置点的地质情况。
一夜没合眼的杨邦俊,眼睛里布满血丝,看上去非常憔悴。
在村民的带领下,他与两名地质专家驱车10余公里查看了每个安置点周围的地质情况。并翻山越岭前往10多户重灾户,实地了解房前屋后地质变化,查看房屋受损情况,叮嘱他们“坚决不能回家住。”
通过现场堪查,省地质部门专家说,村上地质情况没有大问题,只需要每个安置点安排人员进行巡查。
这时杨邦俊松了一口气,悬在心里的大石头也放了下来。
中午12点:走访安置点
“有没有人悄悄回到家里的危房呢?”回村后,杨邦俊有点担心。
中午12点过,刚送走省地质部门专家,杨邦俊又来到第二安置点。一到这里,他便反复告诫大家要等候通知,千万不能私自搬回家住,并重点询问了安置点老人的生活情况。
下午1点,在巡查中,杨邦俊发现第三安置点的伙食团设在了居民家中。他立即劝导大家要搬到开阔地方搭建临时灶台,以确保安全。
在赶往第四安置点途中,杨邦俊在邛芦路胡季沟口发现,一个大石砸坏了道路。他立即返回村委会,通知村干部制作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
下午两点过,在第五安置点,杨邦俊一边吃着干粮,一边安排村干部组织巡逻队巡逻。
从第一安置点到第九安置点,再从第九安置点到第一安置点,杨邦俊一直奔波着……每到一处他都要认真查看道路和山体情况,仔细记录,并询问群众安置情况。
“灾难面前,党员就是要站出来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他如是说。
晚上12点:搬运救灾物资
晚上9点,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高何镇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杨邦俊汇报了全村灾情,仔细记录了下一步工作重点和要求。
会后,他又赶到物资发放点,将第二天群众急需的帐篷、面包等救灾物资领回靖口村,这时已经快12点了。
22日凌晨1点,夜幕下的安置点格外宁静,受灾群众在帐篷中已经熟睡。趁着空闲时间,杨邦俊吃了一盒方便面,随后他又拿起手电筒,再次开始对9个安置点进行逐一巡查……
“群众安置好,我就放心了”。凌晨5点过,两天两夜没有合过眼的杨邦俊第三次巡查完全村9个安置点。而此时,家里受灾情况怎么样,他却一点都不清楚,只听村民说,家人没有受伤。
一个小时候后,我们来到杨邦俊家里。看到卧室门窗已经变形、墙壁被震出一个大洞,厨房里面砖块瓦砾遍地,整个房屋受损严重。
“家里都震乱了,他却一次都没有回家看过。”对此,杨邦俊妻子颇有怨言。
“看见爸爸陪地质部门查看灾情,两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来。”儿子说。
运送救灾民兵的村民高师傅说,“21日凌晨5点左右看见过杨书记在安置点巡查,他太辛苦了。”
“群众安置好,我就放心了。”杨邦俊说。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地震发生后,高何镇靖口村成为我市受灾最严重的村。然而,在杨邦俊等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全村群众积极抗灾自救,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9个临时安置点已全部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2200名受灾群众全部有饭吃、有水喝、有住处,得到妥善安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