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学校校长王翰

家乡区县: 邛崃市


夹关九年制学校校长王翰敬业奉献事迹材料

“我是一个普通、平常的人,只要做好份内普通平常的事,就无愧于心,无愧于人。”“一个好的领导,就必须要具有爱人之心,服人之德,识人之明,用人之胆。”这是摘自《王翰日记》里的话语。

王翰出生于1966年,1985年,王翰怀着一颗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之心,被分配到偏僻的夹关中学,开始了他山区教育生涯。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同事走了一茬又一茬,王翰却一直没有挪过窝,一干就是27年。从昔日青春年少到如今人已中年,从当初破败落后的山区学校到如今邛崃市的一流乡镇学校,一切都在变,但不变的是王翰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山区孩子的不离不弃!

一、他是师生眼中的能人

1998年前,地处邛崃偏远山区的夹关学校,生源大量流失,中青年教师逐年调走,师资结构不断老化;学校办学经费异常紧张,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办学质量停滞不前,学校时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威胁。1999年7月,在夹关学校最危难的时候,王翰同志临危受命,毅然肩负起了振兴该校的历史使命。

走上领导岗位后,经过几年艰辛探索和实践,在王翰的带领下,夹关学校已基本形成了“育人”比“育才”更重要、“进步即优秀”、“让优秀的更加优秀,不优秀的优秀起来”、“学生来到学校,即使没有教好,起码也不能学坏”、“指责抱怨无济于事,鼓励大于教诲”、“学校德育成功之时,就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之日”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他还在总结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确立了夹关学校的精神:“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争先创优,团结合作”;确立了夹关学校的办学理念:“基础扎实、能力较强,重视习惯、品德优良”;确立了夹关学校校风:“健康、文明、勤奋、创新”。近些年来,为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实施了“以业绩为向导,以竞争促提高,以集体明荣辱”的工作管理策略;以科学的质量观为统领,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突破口,以提高师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以活动促发展,走特色文化之路,打造和谐的学校文化,创造一流山区学校的办学思路。他志在把夹关九年制学校办成了邛崃市山区学校中的一流学校!

二、“弯弯腰”校长以身作则,教育育人

在夹关学校,你会经常看到王翰手里都拿着一些果皮、纸屑之类的垃圾,这是他每天进行校园巡查的成果。时间长了,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清洁工校长”、“拣垃圾的校长”、“弯弯腰校长”……

有学生说:“在校园里,只要看到王校长来了,我们就不自觉看看自己身边有垃圾没有,生怕他看到似的”。他在全校集会上强调:“校园的环境要靠大家,每一个人都要有一种弯弯腰的精神。”长期以来,他就是以“弯弯腰”的精神,以平凡、朴实的行动,给全校师生树立了模范形象。

杨虎和杨豹是99届的一对双胞胎留守儿童,由于两兄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经济也不宽裕,长期的生活模式造就了他们古怪的性格,在学校里,兄弟俩是出了名的“钉子生”:逃学、欺侮同学、顶撞老师……王校长说:“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学生教育好了,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亲自找两个孩子交心、谈心,给孩子家长打电话进行沟通、交流,给监护人出谋划策。中秋节到了,王校长亲自将月饼交到孩子手中;冬天里特冷,看到两孩子穿着单薄,就给他们送来棉衣……“坚冰”终于在真情中融化,两兄弟慢慢有了变化: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再顶撞老师、学会了感恩……而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王翰总是及时进行肯定与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如今,这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在江苏打工,他们说这辈子最难忘的人就是王校长!

三、为了山区的孩子,他愿意付出一切

2002年,王翰被检查出患上了肾病,如今已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必须靠每天透析4次来维持生命。医生建议他回家休息,教育局领导也劝他回家安心治病,他却说“我还年轻,还有好多想法未实现。”于是王翰把家中一间4平方米的洗浴室改成了治疗室,恒温药箱、输液支架、透析液、沙发椅……王翰说,除了早中晚,半夜两三点钟还要透析一次,而透析一次需要大约40分钟。每次透析完,他都要详细记录透析时间、排除液体的重量,以备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他说,办理病退手续回家休息治疗,可能对身体更好一些,但他与夹关学校的感情非常深,放不下山区的1400多名孩子,他要把学校打造成邛崃市的一流学校,为了他的这个目标,他愿意坚持到最后一刻!

四、家人和同事眼中的“不要命”校长

袁瑶(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