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媳妇王贵华

家乡区县: 邛崃市



在邛崃市临邛镇考棚社区居民中,每一个人提到王贵华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当代好孝媳”!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考棚社区61岁的王贵华9年多来,任劳任怨照顾着瘫痪的婆婆孙志贤,在当地传为佳话。

独撑苦难的家

王贵华家住临邛镇北郊养路段宿舍一楼。一盆清水、一张白净的帕子,王贵华正在为98岁的婆婆孙志贤擦身子,她麻利地为婆婆翻身,熟练地撩起衣服擦拭。“我拖累了媳妇,她是个好人。”婆婆孙志贤感叹道。

1971年,王贵华经人介绍与彭继宗结婚,婚后一直美满。但自从丈夫和公公相继去世,家中的重担就逐渐落到了王贵华一个人的身上。体弱多病的婆婆,年幼的一双儿女,生活重担可想而知。

“没有办法,再苦日子也要过嘛。”面对异常艰难的生活,王贵华卖过水果、鸡蛋,干过清洁工、保姆,为了家里什么苦都吃过。就这样,王贵华靠着四处打散工的微薄收入独自支撑起了这个家。王贵华说,以前的一些日子里,一家人经常靠野菜、麦糠果腹。偶尔有点玉米、小米等杂粮,王贵华也都碾成面给婆婆和孩子们做成汤面吃,自己却饿得骨瘦如柴。苦尽甘来,王贵华的儿女陆续成年嫁娶,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苦了大半辈子的王贵华本可以享享清福了,可在2004年,婆婆却瘫痪了。

久病床前有孝媳

“妈,没事,不用担心,我照顾你。”就是这一句简简单单的承诺,媳妇王贵华不但没有遗弃婆婆,而是9年如一日地担负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

“一天要擦身三四次,一年四季不能间断,24小时看护。”王贵华说,端屎端尿、擦洗身子、洗衣服、洗尿垫子……这些事情每天都要重复几次,甚至是十几次。为了给瘫痪的婆婆增加营养,家中仅有的鸡蛋、豆奶都是给婆婆准备的。婆婆的牙口不好,王贵华就尽量想办法让婆婆吃好,把面条煮得很软,下到锅里后,再浇上鸡蛋花。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王贵华没有一个人跑出家门躲避地震,而是马上叫门卫和她一起去抬孙志贤老人。人时有人对她说:“快跑,还管她干嘛,都那么多岁了,又瘫痪在床,你要管自己的命要紧啊。”但王贵华没有放弃老人不顾,用门板把老人抬出家门,并在空地上搭建起帐蓬,对老人悉心照顾。

“婆婆是长辈,照顾好她是应该的。”王贵华笑着说。有一天晚上,她已做好玉米稀饭,打算再给老人炒个菜吃。可是老人又要吃卤肉。她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赶到菜市场买来了卤肉蒸软后喂婆婆吃。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吃茄子时一定要削皮,否则老人会嚼得不舒服;鸡蛋不能煮得时间长,要软些才好吃……这些都是王贵华日常照顾婆婆时严格遵守的,也是王贵华用心尽孝道的点滴。

一片孝心一段佳话

一片孝心与诚心凝成了一段佳话。王贵华无微不至照顾婆婆的事逐渐在考棚社区传开了。许多人都翘起大拇指说:“这样的好媳妇,真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社区群众都说像这样的好媳妇很少的,照顾婆婆这么好,这么周到,难得。

“王阿姨9年如一日照顾婆婆的事迹早已在社区群众中传开了,大家都非常尊重她。”其实,王贵华已故的丈夫并非婆婆亲生。痛失养子、老伴去世,自己又瘫痪在床,失去生活信心的孙志贤老人也因媳妇能否坚持照顾好自己而找到社区倾诉心事,但时间最能说明一切。王贵华说,一晃9年过去了,苦也甜,累也甜。虽然目前全家仅靠国家发放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但她会一直坚持照顾婆婆,兑现她对婆婆的承诺。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从王贵华的身上看到浓浓家庭亲情,感到世间的温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王贵华的身上彰显、传承,并影响着她身边越来越的人!

袁瑶(2015-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