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我爱我家(一)
寻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边睡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 是闽一粤赣三省近邻烟火相连的三角要冲。东邻福建武平县、广东平远县,南连广东、龙川县,西毗安远、定南县,北接会昌县。地理坐标为北纬24°30′40″—25°12′10″与东经115°21′22″—115°54′25″之间。境内南北长约78公里,东西宽约61公里,总面积2311.38平方公里。寻乌交通便利,距省会南昌市560公里,距赣州市240公里。区位优势,她是整个中部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空间距离最近的地方,并可在数小时内到达。寻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75.6%。项山甑主峰海拔1529.8米,为寻乌县第一高峰。境内河流众多,寻乌河、晨光河自北向南注入东江,系东江源头。罗塘河自南流入贡江,为贡江源头。 境内山多田少,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为东江发源地。寻乌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写下了<</FONT>寻乌调查>、<</FONT>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篇章。
寻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8.9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643毫米,无霜期平均为284天。寻乌又是一个资源富集、物产丰饶之乡,素有“稀土王国”、“中国蜜桔之乡”、“江南水电大县”之称。境内矿产资源品种繁多,已探明的有稀土、黄金、铀、铅锌、花岗岩、矿泉水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稀土储量较大,且具有品位高、配分齐、有价元素含量高、放射性低的独特优势,开发前景广阔;果业生产已具规模,面积达30余万亩,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实现农业人口人平一亩果的县(市), “果欣”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全县已建成投产的电站160多座,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县办电站总量名列全省第一,也是全国电气化达标先进县,尤其是投资2.4亿元、装机3.75万千瓦的斗晏电站的建成发电,成为寻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
寻乌区位优势明显,她是整个中部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空间距离最近的地方,206国道从北到南纵贯全县,二级水泥路面直达广东梅州、汕头、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并可在数小时内到达。
寻乌更是一方投资兴业的热土。为了使丰富的资源尽快转化为极大的物质财富,寻乌县委、县政府向来致力于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改善软、硬环境,大力改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个资源丰富、劳力低廉、交通便利、通讯便捷、电力充沛、治安良好、服务周到、全方位开放的新寻乌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了加快我县招商引资步伐,县委、县政府制订了<</FONT>寻乌县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政策>,在用水、用电、用地、税费、治安等方面提供了最优惠的条件和最优质的服务。淳朴、勤劳、好客的寻乌人民,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把选择的目光投注在寻乌,把发展的事业定位在寻乌,和我们一道并肩携手,共创辉煌。
历史
沿革
我爱我家(一)
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以前,寻乌属安远县。万历四年析安远黄乡、双桥、南桥、八富、腰古、项山、劳田、滋溪、石痕、寻邬、大墩、桂岭、水源、三标、石溪15堡建县,取长宁久安之义,定名长宁县,择石溪堡的马蹄岗为县治所在地,属赣州府领辖。清沿明制,属赣州府领辖。
民国3年(1914年)冬,废州府为道,属赣南道领辖。是年,因避四川省同名的长宁县,县名长宁改为寻邬。
民国17年(1928年)3月25日,寻邬县共产党组织领导发动农民暴动,宣布成立寻邬革命委员会,属赣粤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19年(1929年)5月,工农红军占领县城,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管辖。民国20年合并为蕉(广东省蕉岭县)平(广东省平远县)寻(寻邬)县,属闽粤赣苏区特支东江西北分委。民国21年,复称寻邬县,属江西省管辖。民国22(1933年)年9月,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粤赣省。民国23年(1934年)2月,寻邬、安远合并为寻安县,仍属粤赣省。民国23年(1934年)9月,寻邬、会昌、安远合并为会寻安县,直属中央苏维埃政府办事处。同年底,县境被国民政府占领,复回寻邬县。
民国21(1932)年,国民政府把江西划分为13个行政区,寻邬属第十三行政区。
民国24年(1935年),寻邬属第四行政区。冬,原属安远的雁门堡(今罗珊乡),划归寻邬县管辖。
1949年8月27日,寻邬解放,成立寻邬县人民政府,属宁都分区。
1952年9月6日,撤销宁都分区,并入赣州专署。
1954年5月25日,撤销赣州专员公署,成立赣南行政公署,寻邬属之。
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县名寻邬改为寻乌。1964年5月15日,撤销赣南行政公署,恢复赣州专员公署,寻乌隶之。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寻乌隶之。
1999年7月1日,赣州撤地设市,寻乌隶属赣州市。
革命斗争
1927年冬,刘维炉,刘维锷和古柏等组织农民暴动队。1928年3月25日,古柏等领导了寻乌贫苦农民攻打寻乌县城国民党县衙,这就是寻乌有名的“三·二五”农民起义暴动。失败后,在黄沙坚持斗争。1929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从井冈山我爱我家(一)向赣南进军到寻邬时,红4军一部与当地游击队合编为第21纵队,古柏任政治委员,率部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0月组建中共寻邬县委,任书记兼员会军事委主任委员,领导创建寻邬根据地,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寻乌调查》
毛泽东1930年 5月所作的江西省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时中国共产党已在江西、福建的边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了这个调查。 1930年6月5日,毛泽东作完《寻乌调查》后离开了寻乌县城,和朱德、古柏带领红四军往闽西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下午2点左右扎营在剑溪村,毛泽东和古柏选住在石壁下的剑溪区苏维埃政府,朱德住桅杆下的剑溪区党支部。2点半左右,毛泽东在古柏的配同下进行了剑溪实地调查,并在剑溪区农会主席刘隆宝的组织下,把村里的文人、老人叫到剑溪桅杆下党支部给毛主席问情况。毛泽东问得最多的人是刘翰元,刘翰元是村里的儒商,毛主席听完他介绍乡情后想引导他参加革命,结果刘翰元表示不参加任何党派组织,只想安心经商服务乡邻,所以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刘翰元的名字后面加注了三个字“不中用”。在问剑溪寒地的代表时,毛泽东了解到剑溪和寒地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最后毛泽东把“寒地”重新改名为“汉地”;交通问题由农会主席刘隆宝回答,他是木匠出身,经常过乡过省做工,所以他把剑溪礼齐到福建民主和沥塔泥经项山下广东的路线都跟毛泽东详细说了遍,毛泽东也一一记本子里。之后,在农会主席刘隆宝的要求下,由古柏主持剑溪区会议,正式成立了剑溪区苏维埃政府,毛泽东在会上讲了话。毛泽东在《寻邬调查》中写道:“在全部工作上帮助我组织这个调查的,是寻邬党的书记古柏同志。
行政区划
我爱我家(一)
我i我家(一)
全县辖7个镇、8个乡:长宁镇、晨光镇、留车镇、南桥镇、吉潭镇、澄江镇、桂竹帽镇、文峰乡、三标乡、菖蒲乡、龙廷乡、丹溪乡、项山乡、水源乡、罗珊乡。共有4个居委会、172个村委会。
土壤
我爱我家(一)
寻乌属亚热带红壤区南部,土地肥力较好,土壤普遍呈酸性。根据海拔高度和地域分类,寻乌主要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等6种土类,其中红壤面积最大,有270多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86%。红壤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和石英,有黏性和强酸性,适合种柑桔、脐橙等农作物。
寻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75.6%,县境内重峦叠嶂,大小山峰耸立。据统计,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908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30座。县内主要高峰,东面有项山甑、老鸦石、笔架山;南面有阳天嶂、乱罗嶂、西部有桂龙嶂:北部有基笼嶂、太阳关,其中项山甑主峰海拔1529.8米,为寻乌县第一高峰。
寻乌境内河网密布,水力资源相当丰富。据统计,全县共有大小河流547条,河道总长1900公里,其中集雨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73条。较大的河流有寻乌河、晨光河(水金河)、罗塘河,其中寻乌河和晨光河属东江水系,罗塘河向北流人会昌的湘水,属赣江水系。寻乌河发源于三标乡三桐村的桠髻钵山,境内河道长约120公里,自北向南贯穿全县,流经三标、水源、澄江、吉潭、长宁、文峰、南桥、留车、龙廷9个乡镇,于龙廷乡斗晏村渡田出口,汇人东江。
气候
我爱我家(一)
寻乌地处低纬度地区,紧靠北回归线,东距海洋又较近,海洋对寻乌气候起了很大的调节作用,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650.3毫米,干燥度为0.57。
气温 寻乌年平均气温为18.9℃,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是1998年,为19.9℃;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年份是1984年,为18.3℃。极端最高气温日是1963年9月2日,为38.2℃,出现极端最低气温日是1963年元月16日,为-5.5℃。日照寻乌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09.5千卡/厘米’。最多是7月,为13.7千卡/厘米’,最少是2月,为6.1千卡/厘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有1823.8小时,春季多阴雨天气而日照最少。7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有236小时,为最高月。
降水 寻乌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为1650.3毫米。有些年份达到2000毫米以上,1961年是有记载以来总降水量最高的年份,为2488.7毫米,1991年是年总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为959.5毫米。1961年8月26日,日降水量为213.3毫米,在可查资料中,是寻乌一日最大降水量的极端值。寻乌降水量是春夏两季多,秋冬两季少。4至6月最多,是全县的多雨季节,又叫主汛期。6月份是降水量最多月,平均266.6毫米;11月和12月份为全年月降水量最少月,只有40多毫米。建国后历年来各月降水量以1966年6月为最高月,达585.4毫米,以1964年11月为最少月,整月无点滴降水。
总体来看,该县气候温和湿润,加上武夷山脉及南部高山隔阻,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小,灾害性天气较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