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提起赵伯先,很少有人不知道。因为镇江有条马路叫伯先路,又有一个公园叫伯先公园。
赵声,字伯先,1881年生于圌山脚下的大港镇。青少年时期,就慨叹清0的腐败黑暗,有拯民救世的大志。他精诗文,擅武事,体貌魁梧,性情豪爽,疾恶如仇,称誉乡里。1902年在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次年,东游日本,结识黄兴,革命之志益坚。归国以后,在家乡大港举办阅书报社,宣传救国主张,唤醒国民觉悟。不久去南京,任两江师范学堂教员,创作七字唱本《歌保国》,秘密散发,宣传革命。1905年任新军三十三标标统。1906年加入同盟会。因为对士兵宣传革命,被清0两江总督端方发觉而出走广州,历任督练公所提调,新军第一标、第三标标统。1909年与黄兴等酝酿广州起义,次年广州起义失败。清0获悉赵声为这次起义的主谋,悬赏捉拿,赵声与黄兴等化名匿居香港。1910年6月,孙中山先生到日本,赵声应召会见。孙中山对赵声亲如手足,甚为器重,认为赵声运动广州新军以来,成绩卓越,虽经失败,但新军大部分力量仍在,遂酝酿仍于广州再度起义。在此前后,赵声曾去南洋,筹募革命经费,并任香港同盟会会长。
赵声革命业绩的光辉顶点就是组织并指挥1911年3月29日的广州起义,亦称黄花岗之役。1910年10月,赵声参加了孙中山召集的槟榔屿会议之后,首先回到香港主持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收容被清0遣散的新军战士。1911年1月,黄兴、胡汉民相继来到香港,成立领导机关统筹部,后来又成立起义指挥部。赵声以其统军的资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大家一致推举为起义总指挥,黄兴为副总指挥。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黄兴先入广州指挥,应变仓猝,等赵声与胡汉民次日早晨率众赶至城外时,起义已经失败。赵声痛不欲生,忧愤成疾,回香港后即大病,延至5月18日,临终前大呼:"出师未捷身先死"、"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0,为了表彰先烈的功绩,特于民国元年(1912)明令追赠赵声为上将军,将灵柩由其弟从香港迎迁故土,安葬于镇江南郊竹林寺附近,营建烈士陵墓。迁葬之日,镇江各界人士于琴园举行万人追悼大会,柳亚子、冷御秋等到会致挽诗,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赵声一家是革命的一家。他的长弟赵念伯、二弟赵光也参加了赵声的革命活动。黄花岗之役,他们都到了香港,在组织队伍、运送0弹药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武昌起义以后,他们在上海参加陈其美领导的攻打制造局的战斗。辛亥革命成功后,赵念伯任独立混成旅旅长,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赵光在赵念伯部下任团长。他们都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事败后亡命日本。1917年孙中山建立"粤军"以后,赵念伯、赵光都在"援闽"粤军工作,1919年赵念伯不幸病逝于漳州总部。赵声的妹妹赵芬、夫人严承志都是女中豪杰。在广州3月29日起义之前,她们都在香港参加起义的准备工作。武昌起义以后,参加了光复南京的妇女战斗队,严成志被任命为总指挥。至于赵芬,蔡元培先生在《赵芬夫人传》中称她:"慷慨爱国,既见于革命之不可以已,则急起直追之。""武昌起义,偕其兄率旧部转战于南京、上海之间,手制炸弹,躬冒枪刀,数濒于危而不稍馁。"蔡元培先生将她与秋瑾相提并论,说:"夫人运动革命,与吾乡秋君瑾同,豪于饮,工于文亦同。"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0几次拨款对赵伯先烈士陵墓和伯先公园进行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在伯先公园重新整修时,亲笔题写了"伯先公园"四个端正秀丽的字,镌刻镶嵌于园门右侧,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