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开银万”这句话是说开县比万州还好!开县新县城属移民城市,而且相比云阳、奉节这些城市而言,开县新城建的较完,正因为如此加上开县新县城的地势。可以说开县是按现代化标准设计的一个城市、非常漂亮。重庆市几乎很难找得出有开县好的县城(指城市建设)。
开县有天然气、煤等,所以当地经济还是比较好。
开县前几年什么生意都好做,因为新城刚建,所有人都在买新房搬新家,而且刚移民有国家给的移民款(有钱)
我个人认为过不了几年,开县的消费会趋于平稳发展。
总的来讲,是个不错的地方!为探索我区桑产业生态循环经济之路,7月21日-22日,区农委、区畜牧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到开县就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参观了开县饲料桑种植基地和蛋鸡养殖基地;听取了当地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情况介绍;与开县的相关部门领导就如何支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考察学习,看到了开县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更看到了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对于助推江津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现就开县生态循环经济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发展我区桑产业。
一、开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简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为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特别是解决我市消落带污染等系列问题,三峡办委托国家级农林专家及地方在开县进行饲料桑耐淹及库岸山地种植试验。恒菁公司是开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领头羊,现已流转3000亩土地种植饲料桑,建成存栏4万只蛋鸡养殖场1个、养羊场1个、养猪场1个,正在建设年处理1.2万吨鲜桑叶的饲料加工厂、12万只蛋鸡养殖场、年处理鸡粪4300吨的有机肥生产厂,饲料桑种植-畜禽养殖-粪便有机肥-饲料桑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已进行成熟推广阶段。
(二)产生效益
1、生态效益:饲料桑种植能有效减少泥沙流失,防治库区水质富营养化,饲料桑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通过有机肥加工,完全杜绝畜禽排泄物对库区水质造成的二次污染。
2、营养效益:以饲料桑为主要原料养殖出来的猪、牛、羊、鱼口感好,无农药残留,含较高的钙、蛋白质、硒、维生素e等有机元素。
3、经济效益:以饲料桑为主要原料产出的禽蛋、畜肉,市场价格是普通畜禽的2-3倍,对比传统种养殖产业,桑产业可增加当地农户年收入的1-1.5倍。
二、开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开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饲料桑产业发展,作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重点,在县党代会报告、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饲料桑养殖示范及推广”,由县移民局、县农委、县畜牧局、县林业局具体抓落实,研究出台配套发展政策。
(二)龙头带动,集中管理
一是企业 合作社:与村合作社联办养鸡场、养猪场;由龙头企业牵头,流转3000亩土地,村合作社入股,形成种植、饲料加工、养殖蛋鸡和有机肥生产厂的循环农业链条。二是龙头企业 小微企业:下一步开县将形成3万亩集中成片饲料桑种植区域,以及数家上规模的蛋鸡养殖场,由龙头企业控股,负责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品牌创造,形成群众参与度高,有规模、有品牌、高端的桑产业集团。
(三)政策扶持,机制灵活
开县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从种养殖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科技支撑、土地流转及金融、税收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如种养殖基地扶持:密植桑园验收合格后按照1550元/亩(含项目设计、监理、工程管理等间接费用)的标准予以补助;同时,每年每亩补助管护费用250元,从2015年起连续补助4年;县财政每年统筹资金200万元,扶持发展生猪、蛋鸡、山羊、肉牛、肉兔5个桑畜(禽)品种,从2015年起连续扶持4年。
三、我区桑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桑园29917亩,桑树1810万株,重点分布在12个镇(街)。现有蚕桑退耕还林23733.28亩,有40个养蚕村,195个经济合作社,全区近1.6万户,20万农民栽桑养蚕。2013年发种21400张,比上年减少618张,下降4.1%;收购鲜茧652700公斤,单产30.5公斤,比上年增0.5公斤;蚕农收入1948.30万元,综合均价29.85元,比上年增1.35元/公斤;综合收入3560万元;共计收入5508.3万元。
(二)存在问题
1、桑业发展不平衡,蚕桑产业在南部山区基本消失,分析原因:一是当时没有得到蚕桑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二是蚕桑地被花椒、柑橘等经济作物取代。
2、劳动力减少,小城镇不断发展,蚕农弃土转移到镇上居住的人员不断增加,加之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没有退耕还林的村、社发种量年年往下滑,出现养蚕户走一户少一户的情况。
3、我区桑产业以养蚕产茧为主,产品单一,而现在主推的果桑,只在少数镇街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饲料桑、桑茶几乎没得开发,经济效益不高。
(三)桑产业在我区的发展前景
1、发展条件优越,有利于形成桑产业链条
我区石门、贾嗣、西湖等镇具有较好的桑产业发展历史条件,其沿江土地可用于种植饲料桑成为原料供应地,现代农业园基础设施完善,饲料加工厂、蛋鸡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厂可在此落户。
2、硒资源丰富,有利于桑产业提档升级
我区90.2%土壤含硒,根据前期检测结果,我区内产出的桑叶、禽蛋、畜肉、鱼均有样本达到富硒标准,结合当前全区全力助推富硒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3、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桑产业做大做强
我区地处重庆城市发展新区,渝西经济走廊结合部,还是联结川南黔北地区的中继站,公路、铁路、水道运输都极为便利,独有的区位优势为桑产业品牌的推广和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可供我区借鉴的桑产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一)生猪—桑—菜生产循环模式
我区是百万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养殖产业基础较好,全区现有沼气池66090口,可采用将猪粪肥引入沼气池,部分沼液作猪饲料添加,沼液与定期清除的沼渣,作桑园肥料。每年l0月份,在晚秋蚕结束前,桑园地内全部套种青菜,包菜,大头菜,除出售食用外,全部作为猪青饲料。沼气除农户用作烧饭,烧热水外,还可配备小型沼气柴油发动机,配套饲料、秸杆粉碎机,用作猪饲料粉碎加工。形成桑园为中心的猪粪—桑园—蚕茧—蔬菜(青饲料)—养猪的闭合经济循环圈。这一模式大大提高了养蚕产茧的生产量与效益,提高了蚕桑生产综合竞争力,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性,是一个切合实际的生态模式。
(二)桑—蚕—鱼配套种养模式
我区传统渔业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水产品产量1.81万吨。结合原有的用蚕沙喂量、塘泥肥桑、桑叶喂蚕的桑鱼结合方式,形成陆基种桑→塘水养鱼→桑叶饲蚕→蚕沙(桑叶)喂鱼→塘泥培桑的桑草鱼配套种养模式,充分发展了新的桑鱼结合,建立水陆物质交换新的生态体系,提高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
五、发展桑产业生态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培育龙头。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生态循环桑产业,形成产业龙头,通过公司 合作社 基地的方式发展桑叶养猪、养鱼等产业,打造品牌,拓展市场。
(二)政策支持。综合运用多种政策进行助推:一是通过移民、农业、畜牧、林业等多种途径争取政策支持;二是区政府对涉桑龙头企业予以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
(三)做好宣传工作。桑产业需集中流转大量土地,我区要及时做好所涉及土地农户的宣传和思想工作,为桑产业生态循环经济项目顺利落地铺平道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