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漓江

家乡区县: 秀峰区

漓江上游的华江、川江、砚田、上洞、高寨一带是我国高值暴雨区之一,中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2600毫米, 3小时最大降水量达271.9毫米, 24小时最大降水量可达425毫米, 是漓江洪水的主要发源地。灵川三街、桂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00毫米,流域降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
漓江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雨洪时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低水和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槽,形成漓江的径流过程。漓江在桂林水文站断面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0.3亿立方米(1941~1990年),实测最大值为56.3亿立方米(1968年),实测最小值为23.3亿立方米(1963年)。年内各月径流分配与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相似。其中3~8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7.5%,5~6月占37.7%,为全年高值期,12月至翌年1月占4.5%,为径流量低值期。高值期与低值期相差8.4倍。据实测,漓江桂林水文站瞬时最高水位为147.43米(1952年),最大流量为5200立方米每秒(1952年) ,最低水位为140.18米(1989年),最小流量为3.8立方米每秒,1936~1990年平均水位为141.36米。
1941~1990年桂林市区平均径流深为1120毫米, 年径流量为6.33亿立方米, 入境水为38.8亿立方米,共计地表水资源为45.1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1.0万立方米。
漓江的泥沙主要来自上游兴安、灵川及桃花江沿岸,由暴雨、洪水冲刷地面和河岸而形成,以悬沙为主。含沙量的变化随暴雨、洪水而定,洪水期含沙量较大,桂林水文站断面实测最大值达10.3公斤每立方米(1977年),低水时含沙量较小。每年1、2月和11、12月常接近零, 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084公斤每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34.3万吨。漓江上游河道流经山区,植被繁茂,覆盖率高,表土流失少,司门前以下河床主要由卵石、砂组成,泥质甚少,同时在它的河床上有一个又一个的深潭起着沉降泥沙、澄清水色的作用,造就了晶莹的江水,成为广西含沙量最小的河流,获“江作青罗带”的美誉。

十二(2015-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