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历史演变

家乡区县: 江苏省通州区

  南通市通州区,俗语中的“南通州”之地,是中国著名的“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拥有世界第三大的南通家纺城。它荣获全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43项,连续6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的称号。

  通州区滨江临海,河道纵横交错,东部为江苏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南通滨海园区”,西部为南通滨江新区,南部连接世界级苏通长江大桥,北部被公铁两用的沪通铁路长江大桥穿境而过,4D级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坐落于境内,同时南通地铁2号线和4号线也将在通州区设站。

  通州全境面积1166平方公里,江岸线15公里、海岸线16.27公里,总人口125.64万人。2015年4月,辖12个建制镇和4个街道。各镇分别建立了工业集中区或农业开发园区,即:锡通科技园、石港科技园、南通国家高新区等。

  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几块相邻的沙洲,南北朝中期出水。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唐为盐亭场,设防务机构。唐末沙洲涨接大陆后,即凿河运盐,开通至杨州的航道,并筑坝圩、培土壤、植麦黍,逐步改变单一从事盐业生产的局面。五代初称静海镇。后周显德五年建通州,因东北有大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有长江连吴越楚蜀、内运渠道达齐鲁燕冀,故而得名。静海镇改称县,隶属通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改通州为崇州,又名崇川,属淮南东路;明道二年仍称通州;徽宗政和七年改为静海郡,不久复名通州,属扬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复为通州,属扬州路,隶江北淮东道廉访司。

  明洪武元年废静海县,通州直管静海本土,领海门、崇明两县,属扬州府;洪武九年划崇明县归苏州府,通州仅领海门一县。嘉靖年间,通州除州城外,分6乡6场。清顺治二年属江南省扬州府;康熙六年起属江苏省扬州府;康熙十一年,因江岸坍没,海门废县为乡,并入通州。

  清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宣统元年,设定3市区、10镇区、8乡区;宣统二年,市区、镇区改为市,乡区改为乡。

  中华民国元年5月,废州,改称南通县,属江苏省;全县仍设13市、8乡,民国9年增设三余乡。民国18年,市乡合并为18个区,区下设镇、乡、闾、邻;民国23年又并为13个区,区下设镇、乡、保、甲。

  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境解放,原县城及港闸等地划出另置南通市,实行城乡分治。南通县政府移驻金沙镇,隶属南通行政公署管辖。同年10月,全县设12个区159个乡。

  1956年2月和1957年10月两次并区并乡后,全县为8个区47个乡和3个县属镇、2个区属镇。

  1958年3月,撤销区建制,设通海、通中、通东、通北、通西5个片。1958年成立38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下设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后公社范围逐步调小,至1982年全县有61个公社、5个县属镇。

  1992年末,全县为17个镇、32个乡、1个海洋渔港管理委员会、36个居民委员会、884个村。

  1993年2月,南通县撤销改设通州市。

  2009年7月2日,撤销通州市,设立南通市通州区。

顾雪玉(2015-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