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故居座落于海丰县中风景秀丽的龙津河东面的海城镇桥东社,悠悠的龙津水就绕彭家门前流过。
彭湃故居坐北向南,面临龙津河,原始建于清末,主楼双层,面宽3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子仿西式建筑,楼板加铺花砖。风火式山墙,总建面积266平方米。彭湃同志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代。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室”就在故居东侧。
彭湃故居坐落在海丰县中风景秀丽的龙津河东面的海城镇桥东社,悠悠的龙津水就绕彭家门前流过。彭湃故居坐北向南,面临龙津河,始建于清末,主楼两层,面宽三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仿西式建筑,风火式山墙,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楼下中间为堂屋,供有彭湃母亲周凤的遗像。彭湃诞生在左侧房内,彭湃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第一代东征到过海丰后,周恩来同志和东征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加伦曾在此住宿、工作。原屋毁于1925年6月,1986年按原貌修复。
彭湃故居原屋毁于1925年6月,1986年按原貌修复。故居东侧得趣书室,原是彭湃的书室。面宽三间,风火山墙,建筑面积96平方米。1922年夏,彭湃同志与妻子蔡素屏搬到这里居住,并在这里组织了六人农会小组。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曾在此帮助建立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中共海陆丰地委刚成立时也在这里办公。1928年3月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58年按原貌修复。彭湃故居门前的龙舌埔旧址,原是一快长方形宽阔坪。1923年元旦,成千上万的农民聚集在这里庆祝海丰总农会成立。此后许多重要的集会都在这里举行。1927年冬,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这里举行数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焚烧田契471088张,租簿58027本。它是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海丰文物志》又记载:1925年6月,革命军回师广州,军阀陈炯明残部重陷海丰城,故居遭焚毁,只遗下墙基。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围墙加以保护。1962年7月7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该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得趣书室)。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5万元按原貌重建,并陈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