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冢古柏

家乡区县: 衡水市枣强县

    在枣强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有一棵冀南平原上闻名遐迩的古树——侯冢松,它巍然矗立600余年,身姿依然挺拔伟岸。名为“侯冢松”,其实是棵柏树,只不过当地人习惯上称它为松,以致以讹传讹。《枣强县志》记载:“侯冢古柏,本县人称之为松,位于卷子乡(今已划归张秀屯乡,)侯冢村东南隅”。而“河北林业网”描述:“枣强县侯冢村有1株古柏,民间误认柏为松,误传了几百年,有‘南京到北京,没见过侯冢那棵松’的说法。”据考证,此树属柏科长绿乔木,树皮浅红,有不明显鳞片;叶扁平状,平展生长。因不见其有“松落儿”(树果),故应为桧柏之雄株。
    这株古柏,高20余米,胸径约1米。两人合抱而不拢,高高的树干,顺溜得没有一条侧枝,且没有一点弯曲,甚至连树皮的纹路都是直上直下的,粗细匀称,筋骨遒劲。而上部的枝干则全部扭曲,如虬龙出水,游蛇起舞。其冠均匀地分散呈伞状,从东南看则很像一尊龙头,虽有些枯树枝,却气度不凡。侯冢古柏“挺拔无弯,无洞无裂,上下几乎一般粗,树冠呈伞状,各枝干均匀分布于四周”(《枣强县志》);“其出奇之处在于树干,一是笔直,连个小弯儿也没有;二是树皮光滑,没有一块疤痕、一道裂缝、一个朽洞;三是上下粗细基本相同”(“河北林业网”)。但遗憾的是,而今,古柏多条树枝上已有了蛀洞,枝干上的疤痕亦清晰可鉴,“无洞无裂无疤”已成为历史。
    那么,该树栽于何年呢?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树下曾建有一庙一碑(庙谓之天齐庙,至1958年大跃进时被砸毁),上面曾记录着当时栽树的经过。据村里老辈人流传下来的说法,古柏系明朝永乐(1403—1425年)年间,由天齐庙僧人所栽,当时按八卦图的方位共种了八八六十四棵,且全部成活,长势良好。后被乡绅、县衙、土匪砍走六十三棵(也有说,后来其他的依次死去),只剩下这一棵青翠旺盛的侯冢松(一说是自然生长的)。树南侧,倒卧着一通石碑,上有六个隶书大字“天下第一圣地”,看石碑的质地和刻工,不像古迹,倒像是今人所制。但不知何故断成了三截,被一些人任意地涂抹勾画,境遇颇有些可怜。民国20年编写的《枣强县志》中,古柏曾被以照片形式载入,但无考证文字。
     抗日战争时期,高大挺拔的古柏成了我冀南游击队的瞭望台,队员常攀至树顶观察敌情,从而掌握了战机,多次取得胜利。后来,日本鬼子想把这棵树砍掉,因树干、树根往外冒血(应该是树的红树汁),被吓得落荒而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旧立新”时,一些人也要砍掉这棵树,也是因为树根冒“血水”怕遭报应而罢休。
    根部西北角有一洞,村里的老人说,民国32年大旱,人们从洞里看到树里面有石头。传说古柏是由九棵树长在一起的,中间是一个碌碡。还有被神化了的故事。譬如有人说,树枝长得个个如椅子状,那是各路神仙聚会时的座椅,诸如此类等等……至今,每逢民间祭神之日,都会有虔诚之士远道而来,奉上最好的供品顶礼膜拜,然后将一条写有姓名和心愿的红色灵符,系挂在“神枝”上,真诚祈福……村里的人们更是对它崇拜至极,呵护有加。曾有外地人想用高价购买,因村里人认为这棵“松”是保佑全村人的神灵,均不同意卖掉而被保留至今。一位老人说:“人生一世,不过几十年,还免不了走个弯路,这棵树长了600多年,还直得这么出奇,可不容易啊!”
    的确,目睹了数个王朝的更替,饱尝了人世间的寒暑冷暖,在600载雪雨风霜的洗礼中,又历经自然灾害、社会战乱、变革等考验,悠悠古柏却“不失自我”,以挺直向上的身姿,于广袤的大平原上擎起一把绿伞,傲雪挺立,并且长势依然苍劲旺盛,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平中见奇”,这,大概正是候冢古“松”的神奇所在和被人称颂的原因吧?
     而关于“侯冢”村名的由来,可能与某位王侯将相有关,就像诸葛亮的“武侯冢”、冀州的“后冢”、“双冢”一样,应该有着坟起的土岗高丘,然而,岁月已经夷平了这座可能存在的“侯冢”。
1982年,侯冢古柏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政府还树立了标志,并围以铁栏,成为全县标志性文物树木,并代表枣强形象多次出现在对外宣传的画册上。如今,随着衡水“三年大变样”进程的加快,有关衡水的人文古迹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推崇,侯冢古柏也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到衡水湖春游的、去北京办事路过枣强的、国外回家探亲的……人们大都要到古柏前拍照留念。
     悠悠古柏阅尽人间沧桑,见证了祖国的复兴和强大,还将记录和传颂更大的辉煌。令人兴奋的是,正在修建中的大广高速与它擦肩而过(候冢古松在大广高速与冀枣公路交叉口往南五公里处路西),明年通车后,坐在车内即可看到它的雄姿……

静若安好(2015-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