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美丽的家乡习俗。
"赶苗场"是贵州习水县苗族同胞的重要节日,每年两次,一次从农历二月杠开始,连赶三场;第二次从农历七月初三开始,也连赶三场。大方县与金沙县交界的大山乡苗场,节日活动最热闹。
赶苗场的活动始终是围绕着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觅伴侣来进行的。节日日期间,苗族同胞穿着节日盛装,从四方八寨赴向苗场。特别是姑娘们,这天总是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婀娜多姿,她们在苗场上手撑花伞,东游逛,漫步街头;小伙子则身背芦笙,悄悄地跟随身后,窥伺她们的动向,形影不离。当双方都有情意时,乘机躲过伙伴的注意,悄悄溜出场地,由小伙子引路,走向附近的田间路旁,乔木丛林,对唱山歌。苗族青年在这种场合中的对歌,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第一步是对"见面歌"、"询问歌",通过互问姓氏,盘间根底,达到相互了解家庭情况的目的。接着对"青春歌"、"求爱歌",互吐衷肠,表答自己对爱情的向望与追求。愈唱憎愈深,愈对意愈浓,待到两心相悦时,便互赠定情信物,并约定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别有情趣的赶苗场活动,青年们饱尝了爱情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在各自回家的途中,他们常用歌声来表答自己对寻到知音的喜悦;没有找到意中人的男女青年,也毫无恢心丧气的表露,他们满怀信心,下次赶苗场时一定能物色到合适的情人。
大山乡苗场规模最大,除苗族胞参加外,附近的布依族;彝族、汉族的男女青年也乐于赶来为苗家节日助兴。四川省叙永、古蔺两县苗族把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初三定为赶苗场的日子,每年分两次举行。传说古时候,菌家因反对官府的残酷压迫,举行武装起义。造反失败后,官府害怕群众再造反,下令不准群众聚众交往。人们便在场坝以吹芦笙,跳芦星舞为名,暗中串联。后世相沿成俗,逐步演变成男女社交的娱乐节节日这天,苗族男女青年从四方八寨来到活动场坝,男子排队吹芦笙引路,女子跟在后面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然后互相邀约异性朋友对唱情歌,互表衷情,宜至日落西山才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