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甜粑是贵州省思南县人的必备年货,是可以吃的艺术品,它集中国南北年糕文化之大成,是全国唯一一种在食品内部进行艺术创作的食品,唯一一种在食品内部体现文化内涵的食品。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管粑体有多长,把它横向依次切成薄片,每片花甜粑上都有一模一样的“花”(图案),山水、文字、花鸟鱼虫,都能在粑里生动呈现,堪称“中华一绝”。思南花甜(田)粑是贵州建省的胎记,是繁华落尽后的人生顿悟,是一个家族的背影。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面对不断突破道德底线的人群,挖掘隐藏在花甜粑里的文化正能量,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诗曰:田氏基业八百秋,永乐花田二思休;祸起萧墙警后人,花甜粑中谜幽幽。
思南花甜(田)粑的做法特点可以用“四大怪”来归纳,即:“粘米糯米谈恋爱;生面熟面团起拽(zhuài);花花做里不做外;字头露法各一派。”
粘米糯米谈恋爱
思南花甜(田)粑是将粘米(即大米)和糯米按1:2的比例混合淘洗干净浸泡12小时以上,再滤干水分,舂成米面;或用石磨推成米浆再晾干成米粉状(此法加工的花甜粑口感最细滑)。由于两种米优势互补,所以少了糍粑的腻人感觉,口味糯而不腻,口感滑爽。
生面熟面团起拽
“生面熟面团起拽”是指打浆子和揉面团。即:取三分之一的米面下锅加热搅拌成熟浆,再加入其余生面揉成不粘手有一定硬度的面团;“拽”即“挞”,是将粑体举高,用力往面板上“摔”的意思,都是思南方言,民间有“挞花甜粑”的说法,就是采用摔、搓、揉、压等手法,使花甜粑变成自己想要的状态。在“花”做好后,还要再挞合成细长的筒状才能蒸制。
花花做里不做外
“花花做里不做外”即在粑内做花,俗称“压花”: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长度视制作花形的繁简而定,一般以能卷三至五层为准),擀成3~4厘米宽的条形面皮,取粑粑红(或绿)涂在粑面上,然后将其卷成圆筒状,再用一条预制好的薄竹(木)片,在圆筒的周围向圆心压数条细槽(细槽的条数决定花瓣数量,一般8或12条),再将细槽挞合,然后再包一层未涂色面皮,最后将粑卷呈水平方向摔、搓、揉、压(不可呈垂直方向压揉,只能从圆筒表面向圆心方向搓压)制成横截面直径约两寸左右的长筒状粑体即可;
字头露法各一派
“字头露法各一派”是指在粑里压字时的不同露法:这是花甜粑最高级的技术,仅用一些简单的原始工具便可随心所欲地在粑体内做出自己喜欢的字,如“福、禄、寿、喜”等,也可做出各种精美的花卉和小动物图案,很有些神笔马良画画的味道。
花甜粑在做字时并不是所有的字都从头到尾两头露出来,而是有字的露,有的字不露,有的字露正面,有的字露反面,总之,字在花甜粑里被分成了四种露法。例如福禄寿喜四个字中,“福”字就两头都不露出字,需要切开花甜粑时才知道有“福”;“禄”字就只露字的反面而不露正面;“寿”字就露正面而不露反面;“喜”字则两头都露。
这些不同的“露法”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请见“四 藏在思南花甜粑里的文化”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