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化州以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城镇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迅猛,该县社会经济主体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全县的城市经济区域。
1994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化州撤县设市,这既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国家对化州城市功能和地位的确认,同时还标志着化州经济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新时期。
化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地缘发展优势,处在粤西地区中心位置,黎湛铁路、207国道和即将动工兴建的佛湛高速公路横贯化州,成为连结大西南、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南省的主要通道和交通要塞,是各类物资的大型集散地。属我国沿海开放区范围,所辖19个镇均是广东省重点工业卫星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七五”时期,化州县已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3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53.51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6.85倍;国内生产总值26.1亿元,比1978年增长子5.03倍;国民收入23.2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4.95倍,工农业总产值44.1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6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6.74倍和34.39倍。财政收入1.18亿元,比1987年增长了5.5倍。
化州市共有工业企业5099家,其中市属工业102家,镇属工业1150家,其他工业企业4047家,初步形成了以建材、轻纺、化工、机械、陶瓷、食品、制糖、酿酒为主要门类的工业生产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文体、卫生和环境保护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至1993年年底,全县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增加到37.86万人,占总人口的32.32%(其中,县城人口14.53万人)。城区公共设施日臻完善,街区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齐备。有国营、集体商业1369家,个体商业3489家,农贸市场6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一个,拥有酒家、宾馆、旅社16家。水电供应充足,已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化州居于粤西走廊的咽喉,是粤西对外经济的重要通道。化州撤县设市,提高体制规格,放宽各种审批权限,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作用,成为粤西经济走廊的经济增长极,对于影响和促进粤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加速实现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化州设市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在申请设市期间和被批准设市后,化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经济建设走上了“快车道”。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4O.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4%,工农业总产值65.8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9%,其中,工业总产值46.1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2.7%;农民人均纯收入2223元,比1990年增长了1.57倍;财政总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1.1%;外贸进出口总额3.8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6%;全年与外商新签项目合同9宗,实际利用外资360万美元,继1994年完成市内“四桥三路”的基础上,组织了基础设施大会战,新建城区的面积是老城区的4倍,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铁路为重点,国道、省道为骨干,县道、乡道为脉络的交通网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