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冀鲁边区回民抗日大队成立,刘震寰任大队长,王连芳任政委。由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代管。
回民大队成立后,仅一个多月大队就由初建时的20来人发展到100多人。为进一步扩大影响,8月1日,回民大队在沧县的新县镇(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清真寺大殿前,召开了庆祝成立大会,宣告了边区回民救国总会、边区回民抗日大队的成立。
1941年9月,冀鲁边军区决定回民大队升级扩建为边区回民支队(简称“回支”),直属军区领导,刘震寰任支队长,王连芳任政委,王立朝任参谋主任。支队下辖4个大队和1个手枪队。
由于部队人数急剧增加,回汉战士共同战斗生活,迫切需要充实支队领导。因此,冀鲁边军区调派津南支队参谋长、老红军何仕兴(汉族)任“回支”参谋长,刘济民(汉族)任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此后,军区又派李子华任政治处副主任,并选派一批得力干部任大队长、政委、政治指导员、中队长、文化教员等职,加强了边区“回支”的领导力量。
1942年3月,边区“回支”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刘济民任支部书记,在各大队建了党小组。1943年春,各大队指导员一律称政委。1943年七八月间,“回支”建立了中共总支委员会,刘济民任总支书记,刘震寰任副书记。各大队都建立了党支部,大队政委任支部书记,确保了党在“回支”的领导地位。1944年1月改称渤海回民支队
根据平原作战的特点和敌强我弱的形势,冀鲁边区、渤海区回民支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了许多胜仗,受到军区多次通令嘉奖。
奇袭旧城据点。1941年8月1日,回民大队袭击了新海县旧城(今属黄骅市)据点,作为建队周年纪念日的献礼。战斗只用了1小时,毙敌5名,俘敌35名,缴获枪支一部,掷弹筒2个。第二天,东炮楼日军中队丢弃据点撤回盐山城里。此役,受到军区嘉奖。
智取姚庄,奇袭辛店。1943年除夕之夜,刘震寰和副政委刘济民所率的一大队和手枪队迫近据点围墙,与内线接上关系,越过围墙,打开寨门,冲进据点,分别堵住伪军各住房门口,一枪未放,全俘伪军中队长以下官兵100多人,缴获机枪1挺,小炮1门,手枪数支,步枪50多支。
辛店据点坐落在回民支队活动区中心,墙高沟深,戒备森严,只有门口吊桥可通。1943年春,“回支”挑选手枪队精干队员,扮成给据点送米面、蛋肉的老百姓,骗敌放下吊桥,乘敌不备,跃上岗楼干掉哨兵,将罪大恶极的伪军队长当场处决,不到20分钟结束战斗,俘敌30多名,缴获步枪30支,手枪5支,弹药、给养一批,回民支队无一伤亡。
韩村伏击战。1943年6月,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日伪军对边区“围剿”、“扫荡” 更加频繁,并在新海(今黄骅)、盐山增设了小山、苏基、丁村、许孝子等据点。面对严峻形势,“回支”跳出中心区域,采取游击战术,伺机消灭敌人。8月,驻沧县日军联队长谷川与伪军司令刘佩忱率几千人马,900多骑兵,到新海县韩村(今黄骅市区),企图一举歼灭抗日武装。“回支”以小部队出击,采用麻雀战术,对敌进行干扰,将日伪军几千人马拴在海边捉迷藏。日本士兵和东洋马水土不服,只得撤回。“回支”抓住战机,集结500多精兵,埋伏在韩村以东公路两边。傍晚,当掉队的数百敌人进入伏击圈时,战士们勇猛拼杀,全歼后尾之敌,缴获数百件轻重武器。
赵高庄痛歼日伪,挂甲林收编伪军。1944年3月,驻在新青县赵高庄子村(今属海兴县)的渤海区“回支”一、四大队,得知韩村和小山据点日军及200多名伪军来驻地“扫荡”,决定打击这股敌人。当敌人进入阵地前沿,在前面的一大队首先开火,四大队随后出击,抄敌后路。敌人受到前后夹击,四处逃散,溃不成军。四大队政委刘华带一个班冲向敌群,击毙8名日军,缴获机枪1挺,步枪一批。
同月下旬,回民支队驻扎高寨村(今属孟村)休整,得知惠民夏洼据点一个伪军中队,去天津路经附近的挂甲林村暂住。该部有一姓张的回族班长,是沧县小堤东村(今属孟村)人,愿意在家乡参加抗日部队。回民支队通过张了解到,该中队因不被刘佩忱信任,想借“扫荡”机会脱离敌人,到天津去拉势力,便决定争取这股伪军。经对张教育,张表示愿意在内部活动,争取他们加入抗日队伍。经张积极活动,伪中队与“回支”进行了谈判。针对伪军们存在的顾虑,“回支”代表张文林按照党的政策和支队领导的指示,逐条给以答复。对方深受感动,决定加入回民支队,被改编为“回支”第六大队,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民武装,后在与敌作战中屡建战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