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庆云寺宝塔湾早先叫金瓶湾,寺前后左右原有一条通长江的极宽深的大港,往来船只很多,港是当初围滩造田前自然形成的地形,这里有几个大急湾,从远处看河湾形成的小岛像个瓶子,相传曾有金船沉此,人们就叫此地为金瓶湾,船民中曾流传着中午船到金瓶湾,行到晚上离不开,可见这湾多大。
金瓶湾左上角有个地方叫船头,即是现在庆云寺河东边,这里至今还住着几户人家,明初刘伯温经过此地码头,见一农家屋檐下有一磨盘大的蜘蛛,就进屋跟主人商议要用银子买,主人问买去何用,刘讲某年某月将有一装金子的大船经过此处,我要用这蜘蛛丝拖住金船。主人听了不肯出让,要留作自用,是日果见一船经过放蜘蛛拖船,竟将船拖沉了。过了几天刘伯温又来问及此事,农家如实禀告,刘讲我忘了照会你们,蜘蛛拖船时要喂乔麦,才有力支持到底。后来沉船处积沙成瓶形沙滩,即成现在宝塔的塔基下,这里的居民都知道宝塔下有条金船。因有蜘蛛拖船的故事,码头地名改成船头。
僧家看上了此处风水宝地,在金瓶湾建宝莲庵,房子有九十九间半,殿宇重重,楼阁壮丽。后宝莲庵有缘请来佛宝。为收藏佛宝弘扬佛法,计议修一座精美的宝塔流传后世。请来一班能工巧匠筹划造塔事宜。主作的木工提出由他先设计塔样然后再施工。
只见他每日均以斧砍削一斧柄,日复一日,从不停息,至第七日晚,监工查问主作设计情况如何,“请你设计塔样,你为何天天砍削斧柄呢?”主作回话:“你知道细料木匠不论工,三年凿个吹火筒吧,设计宝塔是细活,要慢慢筹划,我削斧柄自有道理”。监工讲:“这削斧柄是杂活,让小徒弟们干就好了,我这里急等施工,请你快些行吗?”主作讲:“既然如此没肚量,嫌我慢,我快不了,你另请高明好了。”言毕将所削斧柄往塔基上一竖,漂然而去,转眼不见了踪影,塔基上顿现一座七层宝塔,但无塔顶,有人讲如再待一日,则塔顶得成。也有人讲泰兴佛教界以一个无顶宝塔的传说警示后人,为人做事要有肚量。
从维修前的石基座看,花纹雕凿精美,不象是几天能做到的,塔身砌的砖,每块都有法轮塔的字样,是定坏定窑特别烧制的,经历数百年的风雨,风化并不严重,砖缝是糥米汁泡石灰浆灌制的,非常坚固,除塔顶上层因长了小杂树,树根使砖缝有少量松劲外,其他完好如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人带梯子就能爬到七层上去看江景、捉八哥鸟、掏鸟蛋,每层的楼板都还能走人,损坏程度不很严重。
重建庆云寺初具规模时,台胞陆耀先先生和胞弟美籍华人陆芳耕先生来庆云寺拈香,眼见庆云寺待建工程浩繁,赤子之心油然而生,要为重建庆云寺出力,当场捐壹万元。回家以后陆芳耕与陆耀先商量,庆云寺宝塔无顶是我们泰兴人心中的遗憾,我们陆家不如率先凑钱来促成这一修塔善举。陆耀先先生捐了贰拾万元作为重修宝塔的启动资金。后来泰兴市政府又增拨了壹佰多万元终于完成了泰兴人梦昧以求的重修法轮塔的善举。
斗转星移,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不断提高,宝塔警世作用逐渐淡出,没肚量之说也成为历史,而为人宽容却是人生的美德,生活中处处极须发扬光大。
佛塔屹此非寻常,历劫风雨抗倭强。
待得缘满春风沐,卸去破纳换新妆。
华盖宝顶倚云天,悬铃驾云舞蹁跹。
紫烟梵呗绕窗过,密檐翘角争飞展。
寺弘善业瑞气扬,塔孕缘由蓄宝光。
莫非菩萨早选定,宝莲必建大道场。
色即是空空即色,佛即是心心即佛。
改变思维法轮转,心行佛道妙正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