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一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一谓“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
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氏黄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坛"。
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因而家喻户晓。同时,王屋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于2006年申请为世界地质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珍稀动物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王屋山的总体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五部分,中山区起伏多变的远峰近峦,险峻恢宏的悬崖峭壁、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潭,各种动态的飞瀑走泉,在低山、丘陵的衬托下,有时像琵琶遮面,雄伟中又不失几分朦胧与神秘;而它与开阔、规则、整齐、坦荡的平川田园风光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体特征表现为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节奏感强,颇赋诗的旋律,画的韵味,它的航测鸟瞰效果为明暗对比强烈,阴阳交替复杂;肌理清晰,立体轮廓明显;旷中有奥,奥中有旷,旷奥兼具,其美学价值是很高的。
王屋山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能够代表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地质历史。特定阶段的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典型地质遗迹所组成。王屋山分布的太古宇林山群、古元古界银鱼沟群、长城系西阳河群、蓟县系汝阳群地层和嵩阳运动、中条运动、晋宁运动系统地反映了古大陆增生、拼接和裂解的全过程,是这一时期极为重要的超大陆地质事件,具有世界对比意义。
王屋山出露齐全的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层序完好的自嵩阳运动以来的八次造陆、造山运动遗迹,详细地记录了自25亿年以来,华北地区地壳的海陆变迁过程,依然一部记录于石头上的、天然的“地质史书”。
在古大陆碰撞拼接的背景下,导致王屋山在中条期褶皱构造十分发育。在王屋山的天坛山,由不整合面形成的大绝壁虽经改造,残迹犹存;尤其是两期不整合面的“T”形交汇,更是中国国内少有、世界罕见。在下元古界银鱼沟群的大理岩中,发育了一种与硅化木形状相似的典型构造遗迹,称之为“席筒状构造”这种构造在地质文献中尚未记载。
气候特点
王屋山由于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光、热、水时空差异明显,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
年平均气温平原区14.4℃,浅山丘陵区13.2℃—14.3℃,北、西部太行、王屋山区低于1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