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的服饰

家乡区县: 汕尾市海丰县

                                               海丰服饰

 海丰先民的服饰以朴素实用、宽松简便为尚,只在年节和重大庆典时才有穿新衣服的习惯。清代平民传统俱穿对襟短衫和斜襟衫,其状长袖、直领、布扣,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里襟装袋。男穿对袄(或大筒衫),女穿大衿(左边钉布纽扣),下为宽腰大裆裤,即俗称的“关门裤”,以灯芯绳作为腰带系之。客家妇女衣领加滚饰,开襟,袖口及裤脚加花边。均以本地出产的毛鸟布、大成蓝布、白海布等黑色、蓝色粗布为衣料。冬季则穿自缝的棉袄、棉褡或重缀补钉的旧衣卸寒,男人戴毡帽,婴孩戴狗皮帽,老妪戴遮额圈。上流社会阶层穿海布长袍,俗谓“长衫客”。夏季穿苧麻衣或省城名产的“点梅”、“柱花纱”或黑漆丝绸衣服。冬季则穿长袄、毛衣和绒质衣服。平民多打赤脚,也穿草鞋,晚上洗脚上床睡觉前才穿木屐。至民国,平民衣着变化不大,上流社会人士时尚穿中山装或西装,戴白通帽,手执“司特”(手杖),着长衫习惯也没有多大改变。一些知识女性改穿旗袍或蓝衣裙。至上世纪50年代,原大档裤逐渐改为浅档裤,改大裤腰为小裤腰,人称“抽头裤”(即抽紧裤带在腰间打结)。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士普遍穿上皮带系裤。因本区地处南亚热带,日照长,雨水多,人们出行戴圆头竹笠或尖头大竹笠,渔民则戴一种圆头有下檐用于防风的竹笠,称瓯船笠。妇女多戴凉笠,用黑布围挂笠边。雨天则头戴竹笠,披用棕树鬓编串的棕蓑,或背一种用竹篾、竹叶编织,形似乌龟壳的“月遮”,也撑涂上桐油的油纸伞或黑布伞。
      清代发式,男人留长辫,姑娘梳长辫,婚后留髻,俗称“因瓠”。民国后男人剪去辫子,平民多剪平头或光头,上层社会多剪西装头,女人除剪齐头短发外其他发式变化不大。饰物方面,旧时殷实之家的海丰妇女多尚银鬃,戴于鬓上,即头顶扎髻戴银簪,耳挂宝塔形的银耳钩或金耳环,手戴玉镯,有的戴金戒指。平民之家则较为简单,但也有戴银簪、插簪钗、莲蕊为饰。小童多佩戴银八卦锁和银脚钳,脚钳有的带两个小铃铛,叮咚作响,认为戴这种饰物会长命富贵,无灾无难。
新中国成立后,男性以穿中山装、干部服、军便服为荣,女性则以列宁装为盛,白衬衫配蓝裤是一段时间盛行不衰的时尚,但色调绝大多数是蓝色和灰色。老年人多穿唐装便服,妇女多穿对襟衫,布料多以粗棉布为主。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兴穿黄绿色的军服、戴军帽,穿人字拖鞋代替木屐。70年代穿解放胶鞋、布鞋、塑料凉鞋等。
      改革开放之后,盛行穿西服、喇叭裤、牛仔服。特别是有“小香港”之称的海丰镇,引领本区服装时尚。这个时候服装式样多变,色彩、质料多样。式样有加克、西装、猎装、T恤、太空服等。进入90年代,又盛行婚纱、唐装、旗袍。在发式上,男青年喜留长发、鬓发,女子时尚烫发、披肩发,中年以上男子仍留西装发。90年代,男性剪平头、西发、中分,女性喜欢短发;上世纪末,男女趋于中性,喜欢短碎发、染发,发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饰物方面,各式手表、金戒指、金项链、金手环遍及万家。90年代后时兴腰间别BB机、手机,既是通讯工具又为饰物,钻石戒指、铂金项链、手链等不稀奇了,同时各种材料制成的饰物层出不穷,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绿茫工作室(2015-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