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爨文化
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
爨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爨氏重视文化。爨宝子、爨龙颜均在20余岁举秀才,并以文人仕,凭学识和文治武功登上政治舞台。可见爨氏雄长南中,除通过与当地诸夷通婚联姻加强氏族势力外,爨氏凭借自身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优势而取胜,当不会是无稽之谈。爨氏中原文化之雄厚功底,在两爨碑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两爨碑中,其碑刻集中地体现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从隶向楷过渡的特点,并大量使用厂北魏碑文中流行的古体字和俗(异)字。此外,两爨碑为典型的汉碑风格,其碑文采取了前序后铭的汉碑格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原文化已深入到云南腹地,成为边疆主体文化之源。
“雌者青颤包蓬者,两耳金环垂摈珠。帷帽飘丝浅露面,绣裙拖地莲花襦。九真藤杖红珊瑚,女子气概伟丈夫。雄者碧眼拳髭鬓,蛮布弓衣织梅株。戴笠跣足短膝裤,腰间斜挂双湛鹿。修罗甲胄吹笙笋,只习刀箭无诗书”。
“别具宝光异彩,给人一种乐乐不知倦,悠悠则博厚”的回味。每当爨乡古乐的旋律奏响之后,“定会把您带到历史的那年那月,仿佛是来自远古的声音在时空中的深处回响,悄然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而被这浓浓的历史文化所折服。”
爨乡古酒中的“阳春老窖”、“老窖子”、“八鲜醇”、“冷酒”、“松子酒”等,闻名遐迩。唐开元年间,爨归王曾有“杯酒斗米”之称誉。明嘉靖年间杨状元(升庵)谪戍云南时,就多次来曲靖痛饮爨乡古酒,所以民间流传着“杨状元不爱妻室爱美酒”的佳话。
爨文化的来源渊远流长。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长期稳定蜀国后方,诸葛亮有意识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和孟获等)为官属,结果,经过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为代表的“四姓”(其余三姓不详或诸说不一)等大姓豪族,成为南中颇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为后来爨氏最终取代其他三姓而独霸云南打下了基础。 一般认为,爨氏与南中其他大姓一样,本为中原移民。他们分别在庄跷人滇、秦开五尺道、汉武开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时期,以戍军、屯垦、商贾、流民等方式进入南中,并通过变服从俗和与当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为南中的渠帅豪族和实际统治者。有关爨氏的最早记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策.魏策》中的爨襄,而史籍中关于南中爨氏活动的最早记录可能要算是三国时期的爨习了。诸葛亮南征时,擢用拥蜀派南中大姓,爨习因协助平叛而功授官属,爨氏成为南中有权势的大姓之一。西晋初年,南中大姓随都督霍弋降晋。泰始元年(256),霍弋率南中大姓从吴国手中夺取了交趾,表爨谷为太守。西晋末年,随着“八王之乱”和巴蜀李特、李雄踞地称王,晋王朝已无暇顾及南中,加之晋朝先后任命的南夷校尉李毅、王逊均因实行分化离间南中大姓以及“太过诛除”等暴政,引起南中大姓的反抗,以致在公元337年巴蜀李雄派李寿进攻宁州时,刺史尹奉和太守霍彪都投降了李雄。李氏封霍彪为宁州刺史,爨琛为交州刺史,加上建宁太守孟彦,霍、爨、孟氏族便成为南中势力最大的三大姓。公元339年,孟彦缚霍彪降晋,接着孟彦又被李雄所杀,霍、孟二氏火并而同归于尽,南中大姓仅存爨氏一家。随着东晋伐灭巴蜀李氏继而偏安江左无所作为,爨琛“遂王蛮夷”。此后,虽历经西晋、南北朝,中原王朝或“遥授刺史”实行名义上的统治,或官职任由爨氏自己任命,从西晋咸和八年(333)爨彪、爨琛任交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宝蒙诏灭爨,爨氏父子世袭相传,实际统治云南达400多年,成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俗称“两爨碑”)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