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废道、府,萧县(仍治今龙城镇)属江苏省。3 年 6 月 2日,属江苏省徐海道 (治今徐州市)。废道后,萧县直属江苏省。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 16年 6 月2 日晨,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前敌总指挥王天培部占领徐州,经萧城,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江苏省控制区。21 年(1932 年)10月10日,萧县属江苏省铜山专区 又称第九专区,专员驻铜山,今徐州市区)。 27年 5月 18日,萧城沦陷,萧县政府解体,萧县政府为抗日民主政府取代。 29年 3 ~5 月,国民党萧县流亡政府在七区迎风口一带活动。5 月14 日,驻临黄镇(今管粥集),时称“北政府”,后据萧西地区。33 年11 月 25日,伪顽合流,在临黄镇及附近的亲民村、胜利村、陆庄组建萧铜丰沛四县联防政府,并以四村镇为临时流亡县府驻地。萧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存在期间,属江苏省第九专区。35 年7 月18 日,国民党军队占领萧城。24 日,萧县政府从临黄镇迁往萧城。 37 年11 月1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城,萧县全境解放。
日伪、汪伪萧县政权
民国27年5月18日10 时萧县沦陷,组成日伪汉奸政权,属日本海军与华北伪政权控制的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市、县。29 年4月,成立日伪 “萧县政府”。 31 年1 月15日,改属南京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苏淮特别行政公署”(驻徐州市)。 33 年1 月 13日,改属 “淮海省”(仍驻徐州市)。34 年 8 月 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亡。
解放时期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萧县长期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边区县取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境内为中国共产党的边区县、国民党的流亡县政府和日伪组成汉奸政权相分割或进行长期拉锯战的战场。
中国共产党于民国27年8月创建的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属28年11月创建的豫皖苏区联防委员会和29 年3 月 24日创建的第六区为基础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淮上办事处(1938年9月至1941年1月)、淮上行署(1941年1月至8日)。民国30年8月23日,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萧铜县(萧宿铜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第三专区。34年10月29日,萧铜县民主政府改属华东局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第七专区;萧县民主政府改属第八专区。35 年11月下旬,第七专区撤往苏北,第八专区撤往豫东解放区,萧县为国统区。
龙城镇
位于北纬34 °10 ′~34 °12 ′与东经 116°54 ′~ 116°58 ′与之间的凤山南麓,龙河源头。其东有龙山,西有虎山,东北距历史重镇徐州市仅25 公里,西南距新兴的煤城淮北市仅29公里, 310国道及符 (离)夹 (河寨)铁路经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龙城镇城建史可追溯到北魏在此设龙城县,以龙山为名。隋开皇六年( 586年),废为镇,但将龙城名取代古萧县,大业初才复萧县故名。北魏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却说龙城不知谁创,说明最起码创于西晋永嘉乱后,估计初为军城,北魏以旧城置龙城县。但不少资料说明,故龙城址并非今龙城镇。如《太平寰宇记》说位萧县(指萧故城)东15公里。《一统志》和《徐州府志》也说位今县城龙城镇东,加上旧《萧县志》说隋开皇中建城,后废,则龙城故址也非今城址。因此,今龙城镇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史应追溯到明
万历五年(1577 年)黄河决口,萧故城南城圮于水,朝廷批准在三台山的阳边集创建新城,延用其东的龙城废城旧名,改称龙城。以区别故萧城,是萧县城址的第二次大迁徙,明清又称萧城。民国期间,曾先后称龙城市、镇、城关镇。 1950年,改称龙城镇。1958年,改称虚实人民公社。1960 年,改称萧城镇。 1980年,复称龙城镇,至今不变。
萧故城
位今龙城镇北5 公里郭庄乡欧村北500 米处。据文字记载,自宋为附庸萧国都邑至明万历五年( 1577年)近22 .5 个世纪里都是今萧县的政治中心,故城迭加修扩,最盛时据《读史方舆纪要》说“城周十四里,南临汴水,方九里三十步,东南绕城有隍,西北无隍”,位今三仙台、盛村西北。宋绍圣中(1094 ~1097 年),为避水患于城南半里重筑新城,世称南城,与之相对的前萧故城则称北城。南城要比北城小得多,周仅2 公里。这座南城圮于万历五年黄河决口。从此,萧故城作为萧县政治中心退出历史舞台,后圮为沙滩,今为农田。萧故城曾在南北朝刘宋朝为侨置沛郡、沛县治,北魏因之。旧方志则说非萧故城,而在其北的黄杨城,后为北辰集,又称北城,世称为萧世子避暑处,位萧故城北。经考证,其为萧故城北城北。
杼秋县故城
位今萧县黄口镇西孙庙乡老黄口。西汉设县,西汉末,王莽改为予秋县。东汉初为侯国,南朝刘宋撤销。
扶阳侯国故城
位今萧县西南30 余公里与淮北市交界处的岱河东岸。西汉本始三年(前 71年)六月甲辰,宣帝封丞相韦贤为扶阳侯,历 4世,至王莽时绝,改为合洽县。东汉建武十三年( 37年),封韩歆为扶阳侯。十五年正月辛丑国除,撤销。
永堌废县遗址
位今萧县城东南15 公里永菪镇永菪山下,以故城永菪寨东南角有菪钹山,形如铙钹,上小底大,顶端平坦,故称永菪。废址以山为名,唐称厥菪镇,金设永菪镇,金元光二年( 1223年),升为县,改名永堌县,属徐州。蒙古汗国至元元年( 1265年)废,并入萧县,立县仅 43年,后废为镇,故址略高于周围地区。
萧宿永县民主政府
民国后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国民党县政府、日伪县政府3 方政权所分割。中国共产党先后于民国27 年 (1938 年)8 月 成立萧县抗日民主政府;33 年5 月,成立萧宿铜县抗日民主政府,辖萧东皇藏山区、津浦路两侧的皇藏、路西、路东、宿北、斜东、斜西、奎西、褚兰、尤集区。国民党萧县政府辖一至八区的大部。27年5月18 日10 时萧城沦陷; 6月,成立“维持会”。29 年 4月,成立萧县伪公署,至32 年辖1 ~12 区部分地区,在境内形成犬牙交错政权。抗日战争一结束,日伪政府解体,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萧县民主政府,驻程蒋山。35 年 9月萧县民主政府撤出萧县地,为国统区。12 月,在萧县西部边境地区再次成立萧县民主政府,属豫皖苏三专区。翌年1 月,撤销。36 年5 月,在萧、宿、永结合部成立萧宿永县民主政府。11 月,改设萧县民主政府;37 年3 月,成立萧宿县,分辖原萧县一、二、九区和蔡里区。而国民党萧县政府则于民国 38 年 10月从临黄镇 (管粥集)迁驻萧城。民国 37 年 11月,国民党萧县政府解体,萧县境全部解放。民国 38年2 月,萧县人民政府从任楼迁驻萧城,改称城关镇。 3月15 日,撤销萧宿县,基本恢复萧县旧域,属河南省商丘专区。 4 月15 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萧县因江苏、河南两省东西夹峙,边界变化大,成立濉溪市 (后改为淮北市时)划入部分地区,因此省内外疆域变迁很大。主要变化是:38 年秋,撤销萧铜县,将棠张、褚兰区划归萧县、使全县总面积达2834 平方公里。
现代县域
1950 年1 月,政务院批准,将萧县东部的褚兰、张、桃山 3个区全部和北望、郝寨2 个区部分计61 个乡, 429 个行政村,524 个自然村,面积862 . 5 平方公里划入山东省徐州市铜山县(1955 年 2 月21 日,萧县由江苏省徐州专区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524个自然村也回属萧县)。 1955年1 月,将朔里区蒋台乡的王场、张院、后土型3 个自然村划归濉溪县龙岱乡。 1960年4 月,将萧县南部杜集、高岳2 个公社划归 濉溪市管辖。 1961年 1 月 13 日,划萧县相山地区入新设的濉溪市 (1971 年3 月 30日, 改濉溪市为淮北市); 2 月,将杜集公社10 个大队62 个生产队划入濉溪市。1965 年10 月18日,将萧县西南部石林公社李庄大队以王引河为界将豆庄等 5 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永 城县;将永城县西洪河以东的何砦、林楼、张楼等 4 个公社55 个自然村划归萧县。1976年,将郭庄公社的官庄、任庄、任土楼、李洼、孙庄6 个大队, 32个自然村划入淮北市。1981年 4 月 21 日,将萧县北山、豆庄、钱楼、坡里、朔里5 个公社和毛庄公社的毛庄、郝台、姚楼、路庄、沈庄、袁庄、祁村大队;牛眠公社的牛眠、大庄、冯庄、王姚、欧集、二庄大队,吴庄公社的房庄、李台、刘行大队及丁里公社的许堂大队孟楼生产队划入淮北煤矿,实行以矿带队,形成今天的县域。此外,1959 年 3 月22 日,国务院决定,撤销萧县、砀山 2个县,设立萧砀县;1961 年12月 1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萧砀县,恢复萧县、砀山县,并没有影响今县域。存在期间,相当于今2 个县的总面积,划开后又恢复旧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