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英雄——聂荣臻

家乡区县: 重庆江津区

聂荣臻,字福骈,小名双全,1899年12月29日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石院子。父亲聂仕先,老成持重;母亲唐氏,勤俭持家。聂荣臻出生时,家境已破落,靠租田务农为生。

在聂荣臻7岁时,父母将他送到外祖父家的私塾接受启蒙。当时在重庆法政学堂读书的舅父唐海潭,思想活跃,经常回家议论时政,聂荣臻耳濡目染,受到一些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外祖母去世后,私塾停办,聂荣臻先后在江津插旗小学、永川陈食小学、江津九如镇小学读书。读书期间,他便写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座右铭勉励自己。

1917年,聂荣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津县立中学(今江津中学)。在这里,他从当时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变中,思考、寻求真理,并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以及进步杂志《新青年》中吸取政治营养。

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爆发,聂荣臻加入了当地进步学生行列。在学校,他参加江津学生联合会,号召同学们冲出校门走上街头游行、撒传单、贴标语。暑假中,他到街头乡村发表演讲,反对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抵制日货,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聂荣臻毅然决定赴法勤工俭学。

旁白>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馆长刁福久:“我们最近与西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策划一部反映聂帅一生的电视剧,初步定名为《聂荣臻》,预计今年杀青。开始,剧本创作者准备从旅法学成归国后开始写。但我们建议,应提前到‘五四’运动开始,因为早在聂荣臻就读江津中学期间,参加的一系列爱国行动,对他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赴法勤工俭学走向革命

从20岁离家,到1992年93岁临终,聂荣臻仅回过江津一次,但无论何时,他始终牵挂着家乡。

聂帅唯一一次回江津,是在1955年,聂荣臻到西南地区调查军事工业的情况,顺道回到他时常思念的故乡,但行程匆匆,他只到了母校江津中学视察,连旧居都没来得及看一眼。

上世纪80年代,聂帅旧居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当时的江津县政府几次提出修复意见,聂帅都没同意,他怕浪费公家的钱财。后来旧居快要垮塌了,他又多次告诫省里和县里的领导:“你们一定要把好关,不要劳民伤财。”只是希望在修复后,能在故局周围种些松柏竹子。

聂帅的独生女儿聂力,1930年出生在上海,沿着父亲的革命足迹,锻炼成长为共和国和全世界第一位女中将;女婿丁衡高上将,出生在南京,抗战期间曾在江津读过小学,与江津有着不解之缘。

聂荣臻对于家乡的关注,还体现在,只要是家乡请他题字题词,他都“来者不拒”:江津中学、四面山风光、江津烈士陵园、江津长江大桥……一日,家乡有人来京,送给聂帅的礼物是一盘录像带,拍的是江津县最新风貌。聂帅看完后,欣然题词:“江津是个好地方!”

大头小月月(2015-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