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舞师

家乡区县: 汕尾市海丰县

                                                     海丰舞师

    “煎甜粿、睇虎狮”。每当春节来临,舞狮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娱乐民俗,除夕凌晨子时开棚起鼓,待开门炮放毕,就可以进村参拜神庙、祠堂和到民宅拜年,迎祥献瑞;及至元宵前“刹鼓”结束。以后逢庙会、庆典等喜庆日子亦可出狮活跃气氛。狮班多在宫庙祠堂前的旷地上表演,观众围成一圈观看。传统的舞狮除道具形状不同和角色多寡不同外,其基本的舞蹈格式和次序是相同的。海丰县舞狮计有:
    舞狮猊,又称弄虎狮、舞金猊。其道具是用竹架、纸张扎成经过彩绘的虎狮头(重约8—10县斤),兼具虎、狮及貔貅等动物特征并加以夸张的艺术形象;加上连接色彩斑斓的棉布狮被及狮尾,全长一丈余。舞狮由两人各执狮头和狮尾动作协调地起舞,并有大头和尚(头戴面具,身穿长袍皂服)、紫微仙童配合演出,有的狮班还增加美翠娘等角色。狮班约由40至100多人组成。凡狮班必隶属于当地拳馆。过去海丰城乡遍布拳馆,每年秋收后组织排练,聘请名拳师授武。表演时,先行“狮诗”,作出参神、打四门等动作。狮舞情节是:开场时,狮猊威风凛凛、四方张狂。紫微仙童为收服它,在大头和尚的指引下,与之展开生死博斗。仙童身穿八卦法衣,头戴如意冠,背佩宝剑,左手执仙拂,右手挥舞五彩球,以机智敏捷的身姿,将张牙舞爪的狮猊戏弄得声嘶力竭,无计可施。使得在旁观战助阵的大头和尚欢欣跳跃,摇拍葵扇,鼓掌称许。突然,狮猊张开血盆大口将仙童吞进肚里,大头和尚不知是计,急得他抓腮搔头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狮猊自以为吞仙童取得胜利,表现出假寐、梳理毛发等满足神态和动作。但不久才感到腹痛难忍,就地翻滚,精疲力尽。仙童趁狮猊哀嚎时跃出狮口,纵跃狮背,制服了神兽。此时,舞狮进入高潮,锣鼓钹音调激越,气氛热烈。唢呐手吹起欢快的“三宝贤”凯捷曲。自此狮猊改邪归正,被民间视为吉祥物。整个舞蹈场面情态逼真,惟妙惟肖。舞狮毕表演拳术。除年初一外,均要表演“盘五彩”。
    舞麒麟。海丰麒麟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道具是头盖骨正中央有一个向前的金黄色弯角,角顶缚有红色的布球,两条红绸带往两侧耳后下垂。呈独角头、龙身、羊蹄、牛尾造型。麒麟被、尾与“虎狮”相似,长约一丈五尺,或八尺。由两人各执麒麟头和尾合作表演参神、打四门、咬虱、瞌睡、腾跃、翻滚等神态和动作。旁边唢呐、锣鼓钹演奏《山坡羊》等乐曲。舞毕,各拳师出列,表演圆山拳、罗山拳、吞吐拳等各派系的武术。坐馆师傅“煞拳尾”后,开始表演精彩激烈的“盘五彩”。即拳对打(盘拳)、刀对打(盘刀)、棍对打(盘棍)、尖串对打(盘尖串)、铁尺(或刀)对藤牌(盘藤牌)等5种武术套路以及空手对双刀(或尖串)等对打。在激越亢奋的唢呐、锣鼓声中,对打双方铁器的碰击声、喊杀声和呜呜吹响的海螺声,使观众仿佛看到古战场的鏖战情景,场面热烈紧张,气氛活跃。海丰县较著名的舞麒麟有罗山班、圆山班等,海丰县城马厝铺狮班,其表演的双麒麟舞屡获全国、省县民俗表演赛金奖。唯其海丰县城下围陈的麒麟舞与众不同饶有特色。与其它麒麟只有一个角称为“独角麒麟”不同的是,它有两个角,称为“艾在”,这是否更接近麒麟的原型动物长颈鹿还有待考证。
     舞感仔狮,又称舞盖仔狮、客仔狮。流行于客家山区,与盛行沿海地区的狮猊的制作不同。其狮面较平,鼻子凹蹋,嘴巴不能开合,因此又称为合嘴狮。虽其貌不扬,但在狮班中地位最高,其它狮队与之相遇时,须向感仔狮行参拜大礼,绕侧而过。感仔狮的舞狮动作和情节与舞狮猊相似。
    舞五福狮,俗称舞猴仔狮。流行于鲘门、梅陇、联安等地。五福狮头、猴头、“精绍和”、“戆绍和”(人头像)的制作,首先用粘性泥土塑成模型,在其表面用韧性极强的冰秋纸糊裱彩绘,最后在其表面涂上一层光油,既锃亮发光又可避水。狮头没有角,短胡须,细耳朵,额中间有个“王”字。眼睛不但可以活动,且会发光(用灯炮和电池等安装)。狮嘴的上下唇用木板做成,可以随时张开,发出“啪啪”的声响。表演时,五个角色配合默契,体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且有很多生动活泼的技巧动作。特别是其中与众不同的“飞越高桌”的表演,非常吸引观众。表演者要一下子腾空越过一张高一米半、宽二米的高桌。还要在桌边架上尖串和刀,尖刃向上,高出桌面尺余,表演者越过时不能碰到刀刃。技艺高的表演者,在越过尖刃之后,在高桌上倒立前行,然后腾空落地。五福狮以海丰县梅陇镇金盘围村较有名,常在海丰、惠阳、东莞、梅州等地演出,声名远播,长盛不衰。
    舞象。也叫“弄撸鼻象”,其道具是用竹扎成象头,再糊上多重冰秋纸彩绘而成,象鼻用布制成,可以自由伸缩,象被用布制成再加以彩绘,表演时需两人执舞头尾,音乐、武术与舞麒麟大体相同。以附城笏口、可塘蔡厝围舞象出名,属濒危民间舞蹈。
      舞麒麟狮象。即麒麟、狮猊、象的综合舞演,仅流行于公平山区。表演时各需两人执舞头尾,再加上大头和尚、美翠娘、仙童一共9个角色。1908年兴起于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
此外,还有舞青头狮、龙头狮、金狮、大狮等,其道具、角色和表演方式各有不同。

绿茫工作室(2015-04-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