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逢年过节,尤其是" />
现今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正月、二月份的高州各地年例,可以听到村落间木偶戏班的锣鼓咚咚响、富有高州唱腔特色的木偶戏唱曲。今天带大家认识这种民间艺术的瑰宝。
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广东高州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汉族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高州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逢年过节或农闲时,木偶艺人便肩挑着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一张方桌,则可以架设成为木偶表演舞台。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高州木偶戏相传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经高州民间艺人不断改造、发展、加工,形成今天的木偶戏。目前,该市拥有木偶班150多个,艺人500多人,他们一年四季活跃在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州也因此而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广东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木偶戏按人数多少可分为大中小班,十人以上的为大班,几人的为中班,一人的为小班,其中小班一人演一台戏,舞、唱、念、敲、打全都是“一脚踢”,样样皆能。演出时,艺人舞弄木偶并以本地方言说唱,剧目古装现代兼而有之,其表演通俗易懂、亦庄亦谐、独特新颖,令人叹为观止。
高州木偶戏是民间艺术的瑰宝,质朴、粗犷,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起着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教化作用,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独特的民俗文化,间接反映了高州人的性格、精神、价值取向,对研究高州的民风民俗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友谊的使者,它古老而鲜活,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艺术在年轻人中并不流行,每逢上演的时候观众寥寥无几,表演的艺人似乎也慢慢习惯了这种场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继承人越来越难找也成为了一个大难题。当然,如今这门艺术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的重视,个人认为演木偶戏的艺人也应该重视这门高尚的艺术,不断地完善让戏剧变得更加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它,把它发扬光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