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人们传颂了千百回的七律《长征》,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大无畏的精神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豪迈之情。 可以说,这是一首对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总结之作,也是所有描述长征诗句中最为夺目的篇章之一。然而,人们并不知道,《长征》就是在通渭诞生的,是领袖毛泽东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的广场上,红军陕甘支队举行连以上干部会议时,毛泽东首次吟诵了这首诗。至此,这首名传千古的华章,才开始被红军战士传唱。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是被人们所模糊而遗忘了的往事。如果时光转到1935年的9月,在沟壑纵横的通渭大地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幕。
1、四支红军长征过通渭
记者就毛泽东诗词中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庆振轩先生。他给我们讲述了七律《长征》在通渭诞生的前前后后。通渭自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通渭一词出现在宋代,在公元1106年北宋政府为防备西夏进攻而设立了通渭县。之所以名叫通渭,因为此地是通向古渭州的要地。当时,防守西夏的韩琦向朝廷建议,修筑古渭寨等城堡,“古渭,通成外御之势,隔绝西人(即西夏)并吞古渭一带的诸番”。宋神宗通过了这项建议,北宋朝廷就把筑成的擦珠城堡赐名为“通渭”。1106年升通渭寨为县。这里自古就是战略要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参加长征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四支部队都先后从通渭经过,前往陕北。
红军长征路过通渭,不仅秋毫不犯,而且在当地组成了苏维埃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最为耀眼的是红军领导人毛泽东在这里写成了七律《长征》。它为通渭大地上留下了永远值得记忆的一页。
从1932年10月后,在国民党的大军围剿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分别开始战略转移。红军经过长途跋涉后,先后进入甘肃境内。1935年8月13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由秦安县进入通渭新景乡,由此前往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合。1935年9月26日,红军第一方面军(右路军,即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率领下,进入通渭。他们先后在榜罗镇、史家庙、通渭县城、五星川等地驻扎宿营,于10月20日进入静宁界石铺。1936年10月9日至17日,红二方面军通过通渭,期间先后与国民党军多次发生激战。1936年9月3日,红四方面军进入通渭,7日凌晨再次攻占通渭县城,同时成立了马营、第三铺、上庙子、何家坡以及通渭县苏维埃政权,10月22日全部通过通渭。
2、毛泽东通渭县城吟《长征》
红军在通渭活动,给当地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通渭境内还流传着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红军在这块土地上的活动。
1935年9月26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驻榜罗镇。他们从榜罗小学中找来了许多报纸,及时了解了当时全国的形势。依据这些报纸,27日,党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会合陕北红军,以游击战争的形式打到苏联边界去,取得国际援助的方针。会议决定把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把陕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可以说,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是在通渭县榜罗镇决定的。这次会议也被人们称之为榜罗会议。9月28日上午,党中央在榜罗小学的门前打麦场上召开全军连以上干部大会。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说:“……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在这次报告中,毛泽东还提出整顿纪律、注意群众工作等决定。29日,毛泽东等人抵达通渭县城。
这天晚上,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参加了第一纵队先锋连举办的晚会,在这次晚会上,毛泽东首次朗颂了他在长征路上吟成的七律《长征》。然而,由于岁月久远,加之战争年代,至今人们已经无从考证这首诗具体是在那个地方写的。或许,也可以这样说,《长征》这首诗,是在通渭酝酿的,在通渭诞生的。庆振轩先生认为:“毛泽东主席的许多诗词都是在马背上构思而成的,也许并不是一气呵成的,期间又经过多次酝酿构思,在不断的修改中走向完善和成熟。
在通渭红军进行了休整和战术演练,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全军的志气,而且为下一步进入陕北根据地做了准备。30日,第三纵队也按照部队命令,由五星川演习进城,主要演练了防空和防御骑兵袭击。参加这次聚餐的红军将领后来回忆说,当时红军战士在城南门外柳树滩举行了全军文艺晚会和大会餐。在彩旗飘扬的会场上,红军战士六个人一组端着会餐的饭菜,一边吃一边听有关领导人讲北上抗日的意义和西北的形势。会餐后,表演了自编自排的歌舞、戏剧魔术等文艺节目。
伴随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这首诗歌也在红军将士中广为传唱。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收录《长征》题为《毛泽东同志长征诗》,这是这首诗最早公开发表。1957年1月,这首诗正式在《诗刊》杂志上发表。
这首诗同世人见面后,立即为人们所喜爱,一些专家学者对其中不足的部分进行指正,毛泽东依据专家学者的指正对这首诗进行了多次修改。现在人们看到的“金沙水拍云崖暖”,以前是“浪”。这是根据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提出的意见修改的。这位素不相识的朋友是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贞教授。他在1952年元旦写信向毛泽东提出修改建议。毛泽东当即采纳了罗先生的建议。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来是悬崖,后来才改成了云崖。毛泽东的《长征》表现了红军队伍的英雄气概,也成为毛泽东诗词中描写长征这一壮举的最精彩的华章。
人们也许想不到,就在毛泽东长征之后,1937年(民国二十五年六月)一位叫董桂的人,用自己的诗篇,记述了红军通过通渭县秋毫无犯的情况。这位董桂写了三首诗,总题目就叫《红军数万过境》。他的诗是这样的:
红军数万过境:其一“小路忽来大队兵,乡村男女不胜情。谷藏那觉秋风冷,野宿还愁夜月明。料兹糜烂将无状,到底无灾奇古今。农户院内无福患,良民无罪得安生。”其二“大军忽过小乡中,山径偏教官路通。连日行踪如索续,彻宵哨火照天红。一路人民无困厄,百姓家中不太灾。纪律严明规模大,此情不与乱兵同。”其三“红军宗旨本非常,抗日救民老气强。中原大地雄兵在,何愁世道不复常。”
这些诗从描写老百姓遇到大队人马时的慌张情形写起,再写老百姓到山谷躲藏的情况,最后写红军纪律严明,农户院内无祸患的结局。可以这样说,《红军数万过境》这三首诗是对毛泽东七律《长征》的最好注解。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长征为什么能够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毛泽东的红军《长征》描写的红军战士无敌的豪迈精神气概,而红军《数万过境》则告诉人们红军为何会英勇无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