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俗文化
六盘水市有汉族、彝族、苗族、白族、布依族等30多个民族,与全省其他市(州、地)相比,人口众多且相对集中、传统习俗保留得比较好的主要是彝族和苗族。彝族以钟山区竹女(又名新华)、玉舍、月照等为代表;苗族则以六枝梭戛、钟山马坝等为代表。梭戛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编辑本段
红色文化
盘县会议会址
六盘水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三类:一是会址类;二是烈士陵园、墓地类;三是战斗遗址类。
盘县会议会址。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到达盘县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领导在"九间楼"召开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盘县会议,作出了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的决策。
鹅毛寨魁星阁。1935年4月,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率领下路过盘县保田镇时,在魁星阁的墙壁上书写了"红军优待白军俘虏"等标语,至今字迹还在,被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郎岱"三·三"暴动遗址。1949年3月,地下党领导组织游击武装300余人攻打郎岱县城,生擒县法院院长,县长钱文尉逃跑,游击队员在暴动中牺牲和后来被捕遇害共30余人。解放后,修建了"三·三"暴动纪念碑及烈士陵园。
盘县鲁番战斗遗址:1949年10月,盘县游击团在鲁番全歼国民党保安团一个加强营,毙敌60余人,俘敌365人。
六枝窗子洞剿匪遗址。1950年4月,恶霸地主、国大代表安克庚率匪400余人盘据在洞内,被解放军围歼。
水城杨家洞剿匪遗址。1950年4月,反军国民党271师参谋长刘剑峰、水城县长何明芳率匪300余人守洞顽抗,被解放军134团、141团围歼。
编辑本段
黑色文化
“黑色文化”即以煤矿、钢铁及铅锌矿等开采开发衍生出的文化。明代的猴子厂、人和洞、万福厂等锌铅冶炼厂遗址,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是六盘水金属冶炼业的历史见证。煤炭开采历史也十分悠久,可上溯到清代。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成立水城煤矿设计院,揭开了西南“三线建设大会战”的序幕,“煤文化”在实践中被不断拓展和丰富。同时建立的国有大型集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成了自成一体的各类文化设施,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与当地居民在了解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增进了解,形成了具有独特的行业特色“钢文化”。
编辑本段
地质文化
六盘水是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好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填坑,有世界上最深的竖井,有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还有“贵州屋脊”韭菜坪、老王山等高险雄奇的山脉,有牂牁江、水城河等磅礴逶迤的河流,有北盘江大峡谷、狗跳桥大峡谷等壁立千仞的峡谷,有麒麟洞、碧云洞等千姿百态的溶洞。
编辑本段
特色地域文化
因宜人的湿度,凉爽的气温,和畅的清风,凉爽滋润的气候,被评为中国“十佳避暑城市”、“十佳环保标志性城市”称号。2005年8月荣获“中国凉都”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