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丹霞山外围的古越族先民,流传着女娲在此造人补天的传说,据说现在的坤元山(又称地母岭、睡美人)就是女娲憩卧留下的形骸。山下的河流产五彩锦石,汉代时就称为锦江,这五彩石据说女娲补天散落的石子。 另一个传说是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其因韵出奇动听,遂命名为韶石山,并命三十六石,即现在的韶石山景区。隋代以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即韶关市。
宋代在韶石山曾建有韶亭、望韶亭、尽善亭和多座寺庙。历代文人均慕名前来凭吊抒怀,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有诗词留传。 明嘉境年间修编的《仁化县志》所载伦以诗谅曰:“水尽崖底见,丹霞碧汉间。女娲五色天,虞舜千年山。┉┉”就是对上述历史事件而抒发的感受。
隋唐时期丹霞山以成为岭南风景胜地,同时也开始有僧道居士进山经营,明清时期达到最盛。目前在风景区内发现的石窟遗迹就有40多处,据传现阳元山景区内的混元洞、狮子岩一带,远古时期就有道元真人在此修炼。青云岩隋唐时已有佛家香火,以后狮子岩也有佛家经营,后传入朝阳岩,故当地百姓有"青云、狮子、朝阳岩"之说,表示佛家的香火传播次序。北宋琮宁年间法云居士在锦石岩建庵堂8座,丹霞山长老峰也变得香火兴盛。
明朝末年,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茂偕其弟李充茂,抗轻复明壮志未酬,来丹霞山隐居。后又碾转两广,扶持南明政权,对抗清廷。终无力回天,卒于苍梧。其弟李充茂邀请广州海幢寺澹归禅师,舍山建庙,创建别传寺,一度香火兴盛,而成岭南一大禅林。清末以后,战乱频仍,丹霞山区内各寺庙逐渐荒废。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修复或重建了锦石岩、别传寺殿堂,众僧尼返山经营,丹霞山的宗教事业得以空前兴盛。
丹霞山的道教活动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据传在很久以前就有道元真人在狮子岩--混元岩一带修炼,功成而去,留下众多相关遗迹。另在翔龙湖岸的仙居岩,相传是道教创始人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时居住的岩洞,后人曾在此建坛侍奉香火。直到清乾隆58年,仍有记载锦石岩尚有道士活动,道人陈誉深入韶山腹地,重修金岩庙。近年风景区已斥资在仙居遗址上,重修仙居观,恢复道教活动,并计划重修狮子岩庙。
丹霞山区的古越族先民,很早以前就利用天然洞结穴而居,在悬崖之顶构筑山寨,以避战乱或躲匪盗。以致目前山上保留了大量各个时期的古山寨和崖墓、悬棺等墓葬文化景观,有"逢山有寨,逢寨有山,逢门必险"的说法,构成山区文化遗迹的另一大特色。由于丹霞山历史上很早久成为岭南风景名山,故各代都有文人墨客赋诗题咏,刻石立碑。仅目前收到的丹霞山、韶石历代游记、开山记、诗词等以达300余篇(首);仅丹霞山长老峰一带的摩崖、刻石、碑刻等就有几十处,形成遍布于山道旁的文化景点。丹霞山的文化遗迹是构成丹霞山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