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当地民间称为“唐灯”。其工艺源自唐代,整个花灯不用一根骨架,只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黏贴接合,再盖上全用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经13道精细工序制作而成。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自挖掘与公众亮相以来,先后多次获奖,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
针刺无骨花灯发源于浙江仙居皤滩,此地明清时为浙东南的重要商埠。相传无骨花灯源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日趋精湛,民国初,发展到鼎盛,花色品种多达80余种。截至2007年已抢救恢复27种。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技艺十分独特。灯面图案均由刀凿针刺成孔,经过透光留影而成,特别是造型方法在中国花灯中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造型的千变万化和图案的丰富多姿,形成了繁多的花色品种。
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后来,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图案入选“中国彩灯”系列邮票,并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是一门在仙居衍生、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 1、结构独特。仙居花灯工艺独特,通身无骨架由若干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形成区别于其他花灯的特色工艺。灯面图案不施黛墨,由针凿刺凿成孔,透光留影而成。 2、种类繁多。分单灯和组灯两大类。历史上单灯品种共有80余种,组灯15种。截至2007年经抢救和挖掘出来单灯已有27种,另有分支品种10余种,组灯10种。能完整制作的单灯已有23种,另有4个单灯品种尚存图纸而不能制作。 3、工艺复杂。整个花灯的成型过程工序相当复杂,做一盏花灯,工时少则10---20工,多达50---100工。从大处分有13道工序
(1)制图。根据制作花灯的大小,按照尺寸,准确地绘制出花灯的各部分图样。
(2)胶浆调配。胶浆由麦粉、广胶、樟脑、颜料等调配而成。
(3)灯纸制作。用胶浆把二张刻花纸粘合在一起。
(4)熨纸。把制作好的灯纸熨平。
(5)剪样。按照图纸,把灯片修剪成非常准确的图样。
(6)装订。把同类灯片上下左右严密对齐,用锥子定位,用纸线固定,固定时,要防止造型走样。
(7)凿花。按照图样,用花凿凿出比较大的花纹图案。
(8)拷贝。对凿好图案的灯片,熨平后,小心粘贴在拷贝纸上。
(9)刺绣。是制作针刺无骨花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用五枚大小不等的绣花针,在纸片上刺出各种花纹图案。这同绘画相似,不同的是绘画用笔,它用针代笔。要刺出优美的图案,首先要培训“持针”、“用针”等基本功。针脚细密程度要求很高。
(10)竖灯。把每块灯片,严格按照图样的尺寸,进行粘贴成型。要求做到方正、整洁、完美。
(11)制作兰头。用花凿、剪刀等工具,按照图样准确雕刻出兰头图案。再用制作灯身的同样工序,制出兰头。
(12)组装。在灯身上,装上灯盖、灯把手后,再装上兰头。
(13)装饰。在组装好的灯体上,再挂上流苏、珠子、饰花等各种配件。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单灯经典作品有:荔枝灯、龙凤八卦灯、菊花灯、绣球灯、圆球灯、小宫灯、宝石灯、花瓶灯、珠兰灯、花篮灯、喜字灯、十二生肖灯等。组灯的经典作品有:长旗灯、古亭灯、牌坊灯、宝塔灯、财神灯、轿里狮子灯、鲤鱼跳龙门灯、走马灯、细乐亭灯等。 单灯中,花篮灯以形似花篮得名,有大、中、小12个分支品种。荔枝灯形似荔枝,造型夸张简约。相传为杨贵妃宫闺之物。龙凤八卦灯,图为龙凤,形似八卦。绣球灯形同绣球,立面变化丰富,细节生动细腻。珠兰灯,又名状元灯。结构最为复杂,图案精巧细致。另外菊花灯以状菊花,寓意“金菊傲霜”。喜字灯寓意“喜庆盈们”等等,不尽枚述。 组灯中,长旗灯仿辕门旗而制,分大小两类。大长旗竿高9米,上悬70多盏花灯。宝塔灯灯架为宝塔形,有5至6层塔身,或六角或八角。塔顶张灯,塔角挂灯。牌坊灯形似古牌坊,各个挑角均张挂花灯。财神灯又名花轿灯,灯身形为花轿,轿前悬灯,轿角挂灯,轿里坐着手捧元宝的财神爷,寓意“灯到财到”。鼓亭灯灯架是二塔玉亭,亭顶“荷花怒放”,亭周身挑角悬挂花灯。轿里狮子灯就是花轿灯里藏有2至4只丝绸制成的活动狮子。鲤鱼跳龙门灯是集灯艺和舞蹈为一体的组灯,取材于鲤鱼化龙的典故,动态表现强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