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仁,男1963年11月出生,广东海丰县人,高中学历,建安助理工程师,现任广东省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仁荣学校,仁荣中学董事长。
1、汕尾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2、汕尾市“热爱儿童”先进个人;
3、汕尾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先进工作者;
4、海丰县优秀企业家;
5、海丰县公安机关警务廉政监督员;
6、汕尾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7、海丰县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
8、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9、广东省劳动模范;
10、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11、全国体育先进个人;
12、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汕尾赛区火炬手。
每当新学年即将到来之际,陈介仁的手机通话量就会急剧增长,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向他申请资助或减免学费。
陈介仁的助学情结,源自于他早年的坎坷经历。
陈介仁家庭成分不好,五岁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历经“文革”苦难岁月的他,耽误了学业,1980年高中毕业时,未能考上大学,就一脚踏入社会,开始为衣食生计奔波。
“我21岁白手起家做小工。1988年时,我24岁,组织了一个四五十人的建筑队,到惠东县淡水镇建房、装修,忙碌了一年,没挣到什么钱,就回到了海丰。”
在海丰,陈介仁进入刚刚兴起的房地产业,挖到第一桶金。1993年,陈介仁组建海丰县第一家房地产公司;两年后,又成立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在2004年当选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事业有成的陈介仁,目睹海丰县不少寒门学子辍学的现状,忆起自己早年求学时的辛酸经历,心生悲悯,决定帮助那些和当年的自己一样的寒门子弟圆上求学梦。
从哪里入手?“办学最直接,也最好。”陈介仁想起族中先贤陈炯明主政广东时的办学盛举,决定自主办学。
谈及陈炯明这样一个被历史烟尘遮蔽了的族中先贤,身为海丰县陈炯明研究会会长的陈介仁如数家珍。
1919年冬,时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特意从当时的军事支出中拨款10万两予以资助留法学生,每年固定4800法郎。
1921年,广东教育经费预算为153万余元,实际支付为111万余元,陈炯明闻后裁兵,“每年可省军饷500万元,即以溢额拨为教育经费”。
陈介仁亦提及,陈氏家族有位前辈也曾于1949年前创办“培园”学校,培育海丰子弟,得到族人和家乡父老的敬重与感佩。
而这些族中先贤,正是他追慕和学习的对象。
陈介仁先后斥资1.3亿元,先后创办仁荣学校(注:小学)和仁荣中学(注:完全中学),目前两所学校共有80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
海丰地处粤东,背山面海,虽然毗邻港澳,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寒门子弟念完初中,便外出打工,其中,尤以女孩居多。
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先于1997年创办仁荣学校,随后在1999年创办仁荣中学,成为汕尾地区首家十二年一贯制的私人办学实体。
仁荣学校是所小学,既招收海丰县本地籍学生,也招收外来工子女。仁荣学校办学15年来,每学期的学费一直保持500元水准,早年比公立小学便宜,与当前的公立小学大致相当。
另外,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仁荣学校减免学费,每年扶助的贫困生均有100多名。
为了使汕尾市的老区、边远地区的贫困生能继续读书完成学业,陈介仁在建校之初就果敢决策:对立志向学、品德好、成绩优秀、家境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给予减免学杂费;甚至,每年免费三包的优秀贫困生占仁荣中学1/3比例,就读高中。
每年5月前后,仁荣中学相关员工就要奔赴全汕尾市各乡镇学校,走访家庭,挖掘挑选学习好又家境贫寒的学子。
6月2日上午,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了办学的一部分代价:“光是补贴贫困生,仁荣公司每年至少要投入400万元。”
因办学成绩优异,仁荣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绿色先进学校”;目前,仁荣中学已成为汕尾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办完全中学。
风风雨雨的办学路上,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仁荣中学也遭遇一些非议。
有人批评仁荣中学打着“扶助贫困生”的幌子,抢夺优秀生源,其早年招收议价生的做法亦被称为“劫富济贫”之举;甚至有人说,陈介仁办学,就是在做一门生意……
对此,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澄清说:“海丰县中考后,澎湃中学得到县里扶持第一批就录取了拔尖的苗子,仁荣中学再录取,不存在‘掐尖’现象。”
以前招收议价生,可以叫做“劫富济贫”,因为这些收入,仁荣中学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了。而现在,仁荣中学已不再招收议价生了。
2010年,仁荣中学高三学生王思雯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创造海丰县13年无人考入北大的历史纪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