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终于认清实力差距:中国烽火军用卫星立功了

家乡区县: 大武口区

中国宇宙的军事开发:进步迅速 成果惊人
日本媒体刊登了日本军事评论家野木惠一的一篇题为《中国的宇宙军事开发》的文章,文章称,一直通过自力更生开发运载火箭的中国,现在已经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宇宙开发国。中国对所有与宇宙相关的领域都很重视,但重点却是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和海洋监视卫星,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对抗美国之心。
中国并没有针对军事卫星提出明确的军事计划。在这点上,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俄罗斯军事卫星仍是前苏联以来的宇宙号,被放在与科学卫星和技术卫星相同的框架内。宇宙系列卫星始于 1962年,已经发射了2500颗。 美国有多个系列名称的军事卫星(如DSP、DSCS等),但在发射侦察卫星时,却不特别赋予名字,只能了解到是NRO(美国国家侦察局)多少号卫星,如“大鸟”“ KH-11”等名称都只不过是 外界臆测,而非当局公开的名称。 日本在发射“情报搜集卫星”(IGS)时,会公开计划名称,但对其外观和性能等却进行保密,IGS搜集到的情报和图像也不会公开。

图为高分一号卫星绘制的北京遥感图
美国国防部每年向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会在最新版的“参考文献”中,针对下面这些地球观测卫星,注明其可能是侦察卫星。 不过,2006年以来,中国已经发射了18颗遥感卫星。根据中国公布的数据,遥感卫星的用途是国土资源调查、估算农作物收成、预防自然灾害。 高分系列卫星。2013年4月,中国发射第一颗高分卫星,计划在2020年之前发射14颗。卫星上搭载多光谱照相机。第二颗卫星于2014年9月发射。

高分一号卫星
快舟系列卫星。“快舟”与其说是卫星名称,不如说是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中心开发的新的小型运载火箭,只不过其搭载的有效载荷也叫同一个名字。

这种卫星可在发生灾害时,迅速发射升 空,观测地面。第一颗快舟卫星于2013年9月发射,第二颗卫星于2014年11月发射。
天绘系列卫星。这是一种支援国家测绘局制作国土地图的卫星。2010年8月发射了第一颗,2012年5月发射了第二颗。
图为2014年珠海航展上的“飞天一号”快速响应机动式火箭发射系统模型,可在4小时内从任意地点发射卫星。

资源系列卫星。这是一种陆地资源探测卫星。自1999年发射第一颗以来,资源一号系列卫星基本每4年发射一颗。另外,2000年开始发射资源二号系列卫星,每2年发射一次。2012年开始发射 三号系列卫星。 海洋系列卫星。这是一种以调查海洋资源为目的的卫星,2002年发射了海洋一号A,2007年发射海洋一号B。2011年,海洋二号A登场。
这些地球观测卫星中,到底有多大比例是执行军事任务,有多大比例是民用,这点很难去判断。
实际上,一颗卫星搜集的数据,本来就既可被用于军事,也可被用于民生。
与地球观测卫星不同, 烽火系列通信卫星、天链系列数据中转卫星,当然也都可以中转军事通信和军用数据。
另外,返回系列卫星回收试验卫星、实践系列技术试验卫星中,也可能是掺杂进军事技术的试验卫星。
“烽火一号”战术通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我军第一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次在我国利用同步卫星信道资源实现陆海空三军在网络管理中心统一控制下大地域范围多种业务的“动中通”、“协同通”、“保密通”,国营第七一四厂承担了系统的技术总体及多种关键卫星站型和关键设备的研制任务。

烽火系列军用通信卫星
该系统99年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技术鉴定,2000年开始装备部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系统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卫星通信的重大突破,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成为我军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其总体水平和战术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军用卫星发射数量最多,约占世界各国航天器发射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国陆军的单兵卫星通信设备
50年代末期,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试验用于军事目的,到60年代中期各种军用卫星即已相继投入使用。70年代之后,军用卫星得到很大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用卫星按用途一般可以分为侦察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测地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和截击卫星。一些民用卫星也兼有军事用途。

乔丽莹(2015-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