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阳春砂简称春砂,为半遮荫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市(特产)。春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的果实,以花及果实入药。春砂仁还可以作为菜的佐料,可以提高其营养价值。
二、生长习性
春砂仁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地。选择土壤肥沃、有水源的阔叶常绿林地或排灌方便的山谷、山坡、平地种植。种前要恳荒、整地、起畦,没有遮荫树的地要植树或搭棚。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山沟林下阴湿处。
三、药用价值
功能: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性味:性温,味辛。
主要用于:行气和中,和胃醒脾,收敛止泻,理气安胎,芳香燥湿,宽胸健胃。加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而不刺激胃酸分泌,调节胃动力等,因而可以广泛地应用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上。广东地处岭南,雨水较多,居处卑湿,春季冬寒未除,春水连绵,寒湿外袭,易产生春倦,春困等症状。春砂仁在保健和治疗方面能够起到健脾健胃和化湿作用。健脾胃在于刺激胃分泌各种消化酶,有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还可增强胃动力,助消化,消积食,促进胃肠排空;化湿是使已失去运化的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使病理产物快速排出体外,恢复身体的气机升降,加快水液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减轻这些毒素对身体的损害。
四、历史渊源
春砂仁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的宋代出版的药学著作《开元本草》中就首次记载了春砂仁的药物功效,云其可开胃醒酒食,安胎治恶阻,行气止痛,和中止痢。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称春砂仁为化酒食之妙剂,因其辛温行气而使酒食随之而化。明代万历年间的《药鉴》称春砂仁为安胎之妙品。后世的各类医药方书中均有记载,把本品作为健胃行气,和中安胎,燥湿止泻的要药。近代医家焦树德更发前人所未发,在他的著作《用药心得十讲》中认为春砂仁与肉桂有相同的作用,指出“引火归元时用肉桂,引气归肾时用砂仁,用来治肾不纳气的咳喘气促。大大丰富了春砂仁的应用范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