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军(黔军)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建制的整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蒋介石借追堵红军之机大力吞并地方军政大权的过程。
1935年4月中旬,中央红军离黔入滇,贵州的情势缓解,蒋介石勿需再利用黔军,便开始了对黔军的宰割。当时由黔军组成的追剿红军的二路军四纵队留在大定、黔西,而黔军中非王嫡系的各师已完全脱离了王家烈的指挥,各找出路。侯之担已被薛岳吞并,犹国材部的吴剑平师得力于龙云的支援,蒋在珍师得刘湘的支援,都得以保存番号。剩下将要收编的即是王家烈的何知重、柏辉章的十几个团。
蒋介石决定让王家烈在所任“贵州省主席”和“25军军长”两个职务中任选一个,逼王交出贵州省主席职务,仍保留了军长之职。不久,待从室主任晏道刚又到大定25军军部,找到王家烈转达蒋介石的意图,而暗中又收买何知重、柏辉章二位师长。何、柏二人遂乘王家烈找其商量对策时,软拖硬逼,力劝王辞去军长之职。柏又私下唆使周相魁团的营长令狐卓宾,煽动士兵当着晏道刚面闹饷,给王难堪。这时蒋介石又出难题,如果王家烈不将原来的部队缩编,就不发给粮饷。在此困境下,王愤然离去,到贵阳向蒋介石面请辞职。至此,王家烈在贵州的军政大权全部交出。在逼王下台的过程中,蒋介石给了何知重的贿买钱大洋5万元,柏辉章大洋3万元,说定部队出省到四川后兑现。
黔军第2师改编的情况是:第2师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2师,师长柏辉章,副师长犹禹九,下辖2旅4团,2旅即304旅,306旅。以原25军中的第5、6、15团为主缩编为304旅;以原25军中的第4团、9团和柏辉章的独立营为主,改编为306旅。304旅旅长社肇华,副旅长赵兴鉴;306旅旅长蒋德铭,副旅长曹寇英。每旅辖2团。304旅辖605团,团长李维亚、副团长胡新颜;607团,团长陈蕴瑜,副团长刘伟仪(后曹文魁);306旅辖609团,团长龚自功、副团长谭仁安;612团,团长陈维光、副团长许杰侯。
改编后的102师,于1935年冬调离贵州,入四川涪陵,驻川整顿后,又调河南光山、商城、京阜等县。304旅驻光山,306旅和师部驻京阜。在此间,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整训,和红军高敬亭部也有几次小的接触。
“七·七事变”后,部队在京阜又进行过一次改编,废旅留团。取消605团,保留607、609、612团,外加一个补充团(团长李念荪)。改编后的102师投入抗日战争的行列。
1937年,102师由驻地开到江苏江阴、无锡一带,负责长江河防。11月初,调上海参加苏州河抗战。不久便撤出上海。
1938年,102师调守黄河大荔河防,后又到潼关、风陵渡。此时102师拨归第八军指挥。当时第八军军长黄杰(黄埔一期生,湖南长沙人,现在台湾任职)。在陕西宝鸡谷镇,102师又进行整编,将原有的4个团整编为3个团,改变番号。607、609、612团改为304、305、306团,前李念荪的补充团撤销,分别编入这3个团。师长柏辉章,副师长李奇中(陈诚派来);304团,团长陈希舟,副团长刘威仪;305团,团长钟立刚,副团长许杰候;306团,团长陈维光,副团长×××。师部直属队:通讯、工兵、特务、骑兵、辎重、小炮连及卫生队、平剧队、音乐队。
谷镇整编后,102师装备大大改观。在威宁改编时,102师两旅共一万多人,一个营有600人,一个团约2000人至2300人。军饷按上等兵12元,一等兵10元,二等兵8 元。部队装备差,武器杂,枪枝有德国、广州造的七·九步枪,一个团只一个机枪连(2挺机枪)、迫击炮连。谷镇整编后,装备得到调整改善。全师有一个团的武器是清一色的汉阳造,一个团清一色的七·九步枪。营有迫击炮连、机关枪连(有10挺机枪),1个班有1挺机枪,师有重迫击炮连。参加南昌会战时,有军部附属的1个平射炮连。从当时的水平来说,102师的装备并不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差。
蒋介石将黔军收编调离贵州后,102师因非蒋嫡系,常被调拨。先归卫立煌指挥,继而又拨归第八军、第四军,使贵州部队寄人篱下,常有被吃掉的危机,致使一些黔军将士不愿遭此冷遇而离开部队。
接着,102师调到武汉,在张公堤构筑工事,保卫武汉。几个月后,又调江西东湘整训。不久,102师又拨归第四军指挥,第四军军人欧震,时柏辉章任第四军副军长兼102师师长。
1942年,江西宜黄战役后,102师师长由原副师长陈维光升任,副师长熊心元。
在抗战期间,102师曾参加过上海苏州河南岸战斗、徐州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全师将士在抗战中,保卫祖国,可歌可泣。在参加徐州外围会战中,607团团长陈蕴瑜在围楼抗击日军板垣师团的战斗中,以身殉国的壮举,至今仍被102师的将士们称颂和敬佩。
陈蕴瑜,贵州郎岱人,牺牲前是102师607团团长。102师从上海撤出后,调江苏陇海线一带的锡山,参加徐州会战的外围防守。当时师部驻锡山,607团驻围楼车站。日军板垣师团妄图切断我军后方,包围徐州,出动坦克部队包围师部,情势危急。当时102师虽有防御炮,也打翻过日军6、7辆坦克,但众寡悬殊,战斗打得很激烈。血战一天一夜后,102师乘天黑突围出来,伤亡亦大。在围楼战场上,陈蕴瑜团长面对众多的日军,身着军装,佩带上校官阶,沉着地指挥部队抗击,从拂晓打到黄昏,又坚持到天黑,才率部突围撤退。表现了与阵地共存亡,为民族而献身的大无畏的决心和气概。最后全团三分之一的将士突围出来,陈蕴瑜团长却壮烈牺牲。但是由于102师将士们的英勇阻击,使日军没有能按时赶到预定的地域。这一役是102师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值得骄傲和讴歌。为此,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四军在贵阳为陈蕴瑜团长立有石碑,碑文的前几句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其义尽,乃能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为纪念抗日战争中阵亡的102师将士,由曾任过102师副师长的杜肇华具体主办,在贵阳桥街口建烈士纪念塔,以示悼念。纪念塔由青砖砌成,十多米高,四周用石头围起来。
抗战胜利后,102师在江西一带搞接收,后又到上海、广东,最后到海南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