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嵊州的那些文化

家乡区县: 浙江省嵊州市

从地名及其造字的方法看嵊州地域文化。嵊州地名都是会意字。从地名造字看出,嵊州地域文化就具有相对封闭的特征。先说“剡”。两个“火”一把“刀”,《汉典》中解释为尖、锐利;削、刮。所谓“刀耕火种”,表明此地是蛮荒之地,具有山地民族的耕作特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其乐无穷。或许古人认为“剡”显得有些凶相,为了避讳,把它改成了“嵊”。再说“嵊”。有人说,嵊州多山,说多得不是加,而是要乘。其实“乘”不是念“乘法的乘”,而是念“sheng”。古时,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万乘之国”,说明国力强大。由此引申,古人称“四”为“乘”。故“嵊”即“四面环山”之意,是对嵊州地形的形象反映。这种封闭性突出表现为:占山为王,各自为政,有鲜明的山头主义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人的禀性上,则是刚烈,直爽,豪放,讲义气,也有强盗般闯荡江湖的劲头。
从交通、气候等生产生活环境看嵊州地域文化。从交通看,古代嵊州交通最重要最著名的要数水路了,即剡溪。这条水路尘封数千年,到唐宋才繁荣。浙东唐诗之路就是因此而来的,从富春江到钱塘江喇叭口,再过古栈道,溯曹娥江而上,泛舟剡溪,过原来城关镇的官河就到嵊州城了。从气候看,嵊州处于浙江南北气候的过渡带上——杂交水稻自嵊州往北品质不如嵊州以南区域,桔子自嵊州往北也不如嵊州以南。这就表现出嵊州独特的盆地气候特征,地域内适合许多植物和作物生长,也很适宜于人类居住(据2005年“小黄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早在8000-10000年前嵊州就已有人类居住),这也是历史以来嵊州农业发达的一个因素。这种交通和气候,也促进形成了嵊州自给自足、自我满足、安逸恬静的文化形态。
从越剧、京剧等的不同看嵊州地域文化。越剧是从田头演唱,再到落地唱书发展而来的。她是嵊州地域文化的杰出表现。越剧是“小家碧玉、小桥流水”,她以抒情见长,委婉细腻,情深意长,深沉含蓄,韵味醇厚。这与北方戏种如京剧大不同,京剧显得相对高吭,气势比较恢宏。小时候我们称越剧为“小歌班”,而称其他戏种如绍剧为“大班子”,其理在此。从越剧可看出嵊州地域文化有着纤弱柔和、细腻多情的一面,也反映出嵊州人心灵手巧、富有艺术禀赋。后来越剧进上海滩,则又表现出嵊州人也是敢于闯荡的精神内质。
嵊州产业的发展深深地烙上了嵊州独特地域文化的影子。最典型的是领带产业的发展,其背后有着嵊州独特而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嵊州有灿烂辉煌的新石器时代“小黄山文化”,令人遐想的“浙东唐诗之路”的诗路文化,委婉柔美的越剧文化。嵊州也是“围棋之乡”、“竹编之乡”、“根艺之乡”。可以说,富有时尚色彩的领带服饰、丝针织服装等产业正是延续越乡的历史文脉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二是悠久的桑蚕种植史。历史上嵊州盛产蚕桑,茧丝质量上乘,经剡溪,过曹娥,入钱塘,是“杭城织锦”的主要原料,其梅花牌白厂丝还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种桑养蚕的传统习惯以及优质的原材料为嵊州历史上真丝纺织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刚正勇为敢于闯荡的精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嵊州人凭着一股韧劲,南下深圳,创办领带企业,人数多达3000余人,写就了一段辉煌的创业史。十余年深圳的创业经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积累了资本,学到了现代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也打通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造就了一批企业家。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他们纷纷返乡,以绍兴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浙江佳友领呔有限公司为发端,很快地“打起灶、生起火、做成饭”,办起了一家又一家的领带服饰、针织服装企业。由此发端,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真丝为主要原料的嵊州纺织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很显然,领带产业的发展打上了嵊州地域文化深深的印记。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yllllll60

西瓜蹲60(2015-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