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舞狮,南雄舞龙有瑞龙、香火龙、黄龙、游龙、双龙等。最具特色的是雄州镇宾阳门的 " 瑞龙 " ,龙身分为 10 余节,用竹片扎成,裱上透明的油纸,敷以彩绘,由 10 多位赤膊壮士汉舞动,伴以鼓乐、花灯、火斗。舞狮多在春节时表演。狮有青草狮、鸳鸯狮、磨地狮、九角狮、香火狮、广狮、瑞狮、高脚狮等,舞有单狮舞、双狮舞。最有特色的是湖口镇洋汾村的磨地狮和珠玑镇洋湖村卢屋的青草狮,其动作敏捷,步伐矫健,舞姿精彩,气氛热烈,表达了劳动人民在节日的欢快活泼以及对生活和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祁剧也叫祁阳戏、湖南班。在南雄农村流行甚广,特别是湖口、黄坑、乌迳、大塘、界址一带的乡民更为喜爱。祁阳戏初期演出需演员 2-3 人,后发展到上 10 人,有生、旦、净、丑、末、副净、副末、老旦、贴、占等。初期唱腔为高腔、昆腔、清朝时才有弹腔。传统剧目 200 多个,绝大部分是弹腔。民国时期,湖南戏班常住南雄演出祁戏,剧目有《贵枝写状》、《二度梅》、《昭君和番》、《白蛇传》、《山伯访友》、《杨家将》、《困帮逼霸》等。群众喜爱的祁剧演员有花中喜、花中魁、唐有翠、徐君洪、李汉柏等。
采茶戏曲调优美,清新悦耳,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南雄。音乐唱腔由赣南采茶灯及南雄民间音乐组成。初期戏中角色较少,生、旦、丑三行当任演员,配上胡琴一把,锣鼓一面,五人即可表演。采茶戏在表演艺术上运用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彩绸扇,作为道具,应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后、正、反等不同位置来表演造型。舞台表演应用矮步步法。矮步是根据劳动群众在劳动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动作演变应用于舞台表演。在老艺人中,流传着 " 相公背伞 " 、 " 懒人担扇 " 、 " 乌鸦下翼 " 、 " 乌云盖月 " 、 " 美人照镜 " 、 " 凤凰装美 " 、 " 狮子滚球 " 、 " 乌鸦戏水 " 等传统动作。
南雄每年端阳节,以农历四月初八晚开始,歌手聚于禾场坪上唱龙船歌,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浈江两岸几十个村庄,连续唱 20 多晚,直到过了端阳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