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這種手藝流傳到如今總有二三百年了。傳說它和劉墉還有點兒關系呢。 劉墉在北京當官,但並不是老北京人,他的老家是山東省,自從他父親做官後才在北京安了家,因此家裏的管家、差人大多數是從山東老家帶來的。單說在廚房裏有個大師付,也姓劉。這一年從老家來了個親戚,姓王,有四十多歲了,大家都叫他老王,是山東荷澤縣人,因為家鄉年景不好,想到京城的劉師付,於是就來投奔了。劉師付孤身一人,住在劉府的下房裏,老王投奔他,也住在了下房,幫助幹些雜活。 有一回,老王幫助揉饅頭,幹著幹著來了興致,他照著山東人過年節的習慣,把饅頭揉成了各種形狀。要說老王的手可真夠巧的,一疙瘩面在手裏揉揉捏捏,有的就成了仙桃,有的成了朵花。他又用一個小木梳在揉好的面團上一壓一挑,一會兒做成一條小魚,一會兒又做好一只蝴蝶,上鍋一蒸形狀一點兒不變,往飯桌上一端,引得劉府的家眷們拿在手裏仔細地瞧,反複地看,競舍不得吃了。劉墉也覺得挺有意思,就問這是誰做的,當然也免不了稱贊幾句。 劉師付回去對老王一五一十地說了,老王聽說劉大人誇他,更來了精神,就想再露一手。他找了些江米面、精米面和好蒸熟,捏成了大丫頭、小小子、雞、狗等模樣,又找來了胭脂和染料,給這些小玩意兒上了一點色,這麼一來可又中看多了,老王托劉師付把小玩意兒分送給劉府的內眷們,這更引起了大家的誇贊,可巧劉墉又看到了,他的興趣也來了,就讓劉師付去傳喚老王,要跟他聊聊。老王聽了別提多高興了,跟著劉師付來到上房。劉墉問他怎麼學的這點技藝,老王回答說:“俺們家鄉窮,過年節時家家要互相走動走動,總得帶點禮物啊!可是哪買得起點心呢,就把面捏成各種玩意兒,蒸熟了當禮物。那是哄孩子玩的,我也是跟別人學的。”劉墉問他:“為什麼用江米面做呢?”老王回答說,“老大人,您老可知道,這江米面不愛壞,給小孩子做的玩意兒總得讓他能玩些日子才好啊!”劉墉點頭說:“好,想得倒挺周到的,你還會捏別的嗎?”老王回答:“ 還能湊合捏一些花樣,不知老大人喜歡什麼樣的?”劉墉指指牆上掛的八仙上壽的畫說:“這上面的人物你能捏嗎?”老王認真地看了看畫上的人物,點點頭說:“可以試巴試巴。” 老王辭別劉墉回到下房,用心地捏了兩三夭,還真把八個人物捏出來了。劉塘一看,嘿!蠻有精氣神兒,十分高興地說:“老王啊,你不是想找個營生嗎?我看你就下心鼓搗這玩意吧。做好了,拿到大街上,廟會上去賣,也能賺錢啊!”老王驚訝地問:“這也能賣錢?”劉墉點頭說:“可以試試嘛,不過我給你出點兒主意,把面人捏得更精致些。”他告訴老王,為了能保存長久,可以在面裏加上蜂蜜。他還讓老王用沖的各種顏料的水來和面,再分別蒸熟,這樣面本身就帶色,比捏好了再上色可能要好看得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