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各村的由来【下】

家乡区县: 廊坊市固安县

梁庄,明永乐年间,梁姓贾姓先后迁此地定居,得村名梁贾庄,后贾姓移居东红寺,改村名为梁家庄,1982年改名为梁庄

吕家营,宋末1265-1278年间,吕姓在此看树安营,后来陆续有人在此定居,故取名吕家营。

挠耳营,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由山西李姓兄弟五人随军到此安营定居。因其在军中使用的兵器名:挠头。故以姓氏得名李挠头营,后衍为挠耳营

小梁渠,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迁至此定居。因此地渠沟较多,故依地势取名梁渠,又因其村落小,称小梁渠。

南五里,据查,清康熙年间1662-1682年军防沿交通要道五里一铺,该地位于城南五里,得名南五里铺,1949年改叫南五里

东米各庄,此系古村,建立于宋朝,此地为宋军杨家将的草料厂,称米家庄,后衍为米各庄,明永东年间,1403-1424分为东西两庄。

北赵系古村,建立于宋朝,赵孙刘马聂五姓定居于此,因赵姓大户,故以赵姓得名赵村,明初由此迁出几家村南建立村子,此村居北,取名北赵。其南为南赵。

门村,此系古村,该地为宋军阵门,故称门村,菜园,此地为门村菜园,1961年门村迁此地几家另立新村,取名为菜园。
西杨村,明万历年间1573-1585杨姓迁此立村,取名杨村。清咸丰年间永定河决口,将其冲为东西两村,其东为东杨村,其西为西杨村。
门村营,此系古村,该地为宋军阵营,西北为阵门,后有人迁于此地居住,取村名为门村营。

西徐,明永乐年间1403-1407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徐姓一家在此居住,称徐村,后徐氏兄弟分居于东西,1974年有东徐与西徐之分。
东马村南马村来历参见北马村。
马公庄该村建立于明万历年间,因此地周围相邻马村、公由、齐庄头,各取一字组成该村村名称马公庄。

大岗头,清顺治年间1644-1662胡陈两姓居住于此,因位于大沙岗的南端,故名大岗头

宫村,明永乐初年1403-1407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移民在此定居。因该地位于大清河东,处于水陆码头,商贾多来定居,该村发展较快,成为附近一带人民物资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故称宫村。注:宫,指文化娱乐场所。

北赵系古村,建立于宋朝,赵孙刘马聂五姓定居于此,因赵姓大户,故以赵姓得名赵村,明初由此迁出几家村南建立村子,此村居北,取名北赵。其南为南赵。

西市,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该村是专门卖苇席的集镇,故取名为席市,后衍化为西市。

太平庄,据查,明朝初年,有郭、韩、陈、王四家在此居住,取平安顺利之意,得名太平庄。

北芦庄,西芦庄,东芦庄,明初此地是一大片洼地,盛产芦苇,有人来此定居,且以加工芦苇业为生,按地理分布取北芦庄,西芦庄,东芦庄。

蔡庄,清初蔡姓于此定居,称蔡庄。
贾庄,清嘉庆年初1796-1802年贾姓来此定居,称贾庄。
赵庄,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旗人庄客赵姓定居于此,故称赵庄。
申庄,明永乐年初1403-1407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申姓在此定居,称申庄。
四姓庄,清光绪年间1875-1909,由申庄迁来申郭焦陈四姓在此定居,称四姓庄。

公议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9,有村姓在此定居,后陆续迁来数户,日伪时期,一次会议一大家为该村取名,据此称公议村。

东杨先务,据查,北宋杨家将得胜班时时,遗留下务卒定居于此,因位于大杨先务东故称东杨先务。
北公由,据查,此系古村建立于辽代,据固安县志记载,公由村明以后有南北中之分,叫三公由,其初原为一村,名叫公由里,又叫中由里,概统三公由而言,该村居北,故名北公由。

郑各庄,据查,明永乐初年1403-1407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郑氏在此居住,称郑各庄。

兴隆庄,据查,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张王几家来此居住,取繁荣昌盛之意,称兴隆庄。

辛立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9年由涿县刁沃村搬来几家在此居住,名小刁沃。1949年归固安县易名新立村,后衍为辛立村。
兴隆店据查清乾隆时期1736-1756年杨王纪三家搬来居住,开一大客店,店旁边有一官道和一眼官井,此处较兴隆,后建村,定名兴隆店。

小集,据查,北宋年间,有王孙杨三姓从外地迁居此地定居,因王姓祖先在朝廷做过丞相,故取名丞相庄,又因该村有一个小集市,改称小集。

豆家铺,据查,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护堤搭铺,有窦姓在此居住,后陆续有人迁来定居,因窦姓居住早,故称窦家铺,后衍称豆家铺。
纪家庄,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年左右,在此地有姓姬居住,称姬家庄,后衍为纪家庄。
东礼村,据查,该村沿永定河南堤下,原名大礼村,为敬奉河神之意。清光绪十三年1905年,永定河决口,将该村冲为两部分,该村居东,为东礼村,其西为西礼村。

丁村,清光绪年初,1876年左右,建立村子,因丁姓在此居住早,故取名丁村。

梁各庄,据查,清光绪年初1875年左右,建村,因梁姓在此居住早,故称梁各庄。

西营,据查,该村建立于清光绪年初,1875年,因位于知子营西,称西村。

辛务,据查,该村位于永定河南堤,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防永定河决口,此地设有汛物场,后将汛物衍为辛务。

河津,该村位于永定河南堤,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永定河决口,附近村民受灾,由北向面迁出,此地设有摆渡口,称此为河津。津指渡水的地方。

杨家庄,据查,该村建立于明万历年间,1574年,因杨姓居多,故称杨家庄。

东太平庄,该村建立于清顺治年间,因处于永定河南岸,经常闹水灾,附近很多村庄深受其豁,该地地势较高,居住安全,很多人陆续迁于此处,称太平庄,因与大杨先务的太平庄名子相同,1982年改东太平庄。
马庆,据固安县志记载,明嘉靖1562年,浑河徙县城北,东流到纪家庄分为二支,南支迳为马庆河,据此河取村名马庆。

古庄,据查,清崇德年间,此地是一大片树木杂草,有人在此居住,称孤庄,后衍为古庄。
后白垡,元末顺帝年间,1333-1350年,有人在此居住,该村处永定河南堤下,白碱沙滩,居民以垡地为生,称为白垡村,后因居住分散,此居后,为后白垡,居前者为前白垡。
何家庄,据查,明万历年间,1573-1588何姓在此定居,称何家庄。
北套里,据查,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永定河决口,此处堰高没有冲到,形成套堤,以后陆续有人迁此定居于套堤南、北部,其北为北套里,其南为南套里。
前黄垡,据查,元末顺帝年间1333-1349年,李姓在此居住,该处地势高,远望似黄土岗,得名李家黄垡。因村北邻杨家黄垡,后改叫南黄垡,又因区别于渠沟南黄垡,后改成前黄垡。后黄垡也因此得名。

西小屯,该村建立于南宋景炎年,1276年,当时此地是一片荒丘,东住刘姓,西住谭姓,两屯相对,该村位西,称西小屯。其东称东小屯。
北屯,据查,该村建立于唐光化年,898年,因对官府的指令从不违抗,故称顺民屯,后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居于北,称北顺民屯,1949年后称北屯。其南为现屯。
大北营,该村建立于唐朝景福年893年,因沈姓居多,故称沈家小营,1942年因与永清县南营相邻,改称大北营。
北解家务与南解家务。该村建立于清崇德年1637年,因谢姓居多,取名谢家务,后分为南北两村,解放后改叫南北解家务。

 

 

心花路放(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