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地处平原,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出现不少历史名人。
袁良,商水县(时称汝阳县,宋朝始称商水)袁老村人,袁安的祖父,西汉时举明经,平帝时任广陵太守。
袁腾,商水县人,西汉平帝时官至书郎,蜀郡太守。
周防,字伟公,商水人。东汉武帝时授古文尚书,拜为郎中,撰有《尚书杂记》32篇。
钟兴,商水县人,光武年间任佐中郎将。
袁安,字召公,袁老村人。东汉和帝年年间官至司徒。
袁京,字仲誉,袁安长子。和帝时官至蜀郡太守,著有《难记》32万言。
袁敞,字叔平,袁安次子。廉劲不阿权贵,拜为太仆,光禄勋,后迁大司空。
袁原,商水县人,东汉安帝时官至司徒,尽诚事国,称名宰。
周举,商水县人,周防之子,顺帝时为谏议大夫,后征为大鸿胪。
袁彭,字伯楚,袁京之子。顺帝时官至光禄勋,居行清俭,粗袍粝食。
袁汤,字仲河,袁京次子。桓帝时官至司空,封安国亭侯,后迁太尉。
袁成,袁汤次子,桓帝时官至中郎将。
袁盱,袁敞之子,桓帝是官至光禄勋,为官正身自守,不相阿附。
李巡,商水县人,后汉灵帝时官至中常侍。
袁逢,袁成之弟,字周杨,宽厚笃信,著称于时,灵帝时为大司空。
袁绍,(?-公元202年)字本初,袁成之子,灵帝时官至佐军校尉,灵帝死后,起兵讨董卓。公元200年在官渡为曹操击败,后病死。
袁术(?-公元199年)字公路,袁逢之子,袁绍弟,灵帝时官至中郎将,封阳翟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称帝于寿春,穷奢极侈,粮尽众散,后被曹操击败。
任谅,原眉山人,后徙商水,宋徽宗时任知京兆府。
张撰,商水县人,宋朝太宗年间,官至授大理寺评事升太子中允。
姚晔,商水县化河乡姚桥村人,宋大中祥符元年状元,官至著作佐郎。
孙奕,商水县人,宋朝真宗年间进士,官至著作佐郎。
姚仲孙,姚晔之子,宋朝仁宗年间进士,后迁龙图阁直学士。
谢方直,商水县人,明朝洪武年间任福建布政司左参议。
李胜,商水县人,明朝洪武年间,任西安府经历。
杨安仁,商水县人,明朝洪武年间进士,官至湖广左参政。
王浚,商水县人,明朝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已卯科进士,官至平乡县知县。
王相,商水县人,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戊戍科进士,官至太常博士擢御史转浙江按察司佥事。
张质,商水县张庄乡井营村人,明朝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甲戍科进士,官至山西省临汾知县。死后明廷追赠礼部主事。
乔履信,商水县人,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庚戍科进士,官至陕西省富平县知县,后升礼部仪制司主事候选御史。
赵湡,商水县人,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戊辰科进士,官至渑池县知县。
赵龙章,字石泉,商水县城关镇人,清嘉庆庚申(公元1800年)科武举,官至台湾提督,卒于道光九年(1829年),时为县邑名门望族。
肖俊德,商水县谭庄乡肖谭村人,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科武进士,官至钦点御前卫庐州都司。
李辅,商水县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甲辰科进士,官至安徽省潜山县知县。
王心一,字同德,商水县人,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进士,官至恩赐翰林院检讨。
屠尔敏,(1862-1937),字逊安,号仲捷,商水县邓城乡屠家村人。清朝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升员外郎。
赵百元,(1870-1909)号殿一,商水县邓城乡张湾村人,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武进士,官至御前侍卫。
王炳扬,字烺臣,商水县城关镇云路街人,清光绪年间贡生。学业成就后从事教育,教出秀才、贡生不下百人,被人们誉为“出秀才之师”。他生活艰苦朴素,爱惜柴米,以功高廉洁著称乡里。
杨凌阁(?-1918年)字仲唐,商水县黄寨乡侯家楼村人。清朝光绪年间任礼学馆顾问官、固始县教谕、乙丑恩科举人。曾主纂民国七年《商水县志》和《项城县志》。遗著有《遁庵先生遗集》。
叶复元,字启运,商水县邓城乡邓城村人。其父叶奉先,任遂平县教谕。复元为清光绪年间贡生,捐教职,家拥有万贯资产,时为县邑巨富者。
商水八景
清乾隆十二年《商水县志·疆域志·艺文志》上,记载有景点的和时人吟咏“八景”的诗篇七十四首,反映了时人对乡土美的赞颂。
一、梧桐栖凤。老志书《古迹》篇载,“老城中心西侧有一高台名叫凤凰台。相传台畔有梧桐树。汉宣帝时黄霸为颍川守,凤栖于此”。清乾隆十二年,本县庠生陈大琳写诗云:
灵鸟出丹麓,胡为鸣颍川;
高梧堪托足,太守若为贤;
哕声今已邈,芳踪此相传;
旷怀千古事,重见在何年。
据史书载,黄霸字次公。阳夏(今太康)人,西汉宣帝时曾任颍川太守。他为官以宽和出名,后迁尚书直至丞相。颍川郡治所秦时在阳翟(今禹县),三国时迁长社(今许昌市)。商水处颍水南岸,秦称殷疆县属颍川郡。任官与栖凤是两码事,毫无因果关系。大概是出于仰慕所谓清官之意才有此说。
二、殷渡秋游。旧志书载:“县治东门外石桥处即古殷水。常于秋月,鼓棹东流,荷花袭裾,沙鸥翔集,爽气迎人,极清旷之雅致”。清乾隆时本县副楼贡生郭熙(清乾隆十二年《商水县志》编修)写诗云:
盈盈秋水绕高城,缓棹中流浪不惊;
添得游人无限趣,澄波倒照晚霞明。
据记载,东关古溵水经过,寨海河很宽,石桥两侧有专供游乐的雇船。秋天气候宜人,水中有荷有菱,有鸟有鱼,岸边芦葺高瓜,岸上树木葱绿。从南寨海乘船穿桥而过,可通北关上岸,再登章华台游乐。所以诗句有“泛泛清凉日,登登旧楚台”。“沙洲惊宿鹭,水面起浮鸥”。“兰浆歌来杨柳月,锦帆棹向楚山云”。“超然尘世外,宛如五湖秋”等等诗句。
三、荒城夕照。旧志书载:“城西有楚怀王墓,高冢如山,雉堞(城墙上齿状矮墙)遥映返照,东窥草树离离。殊足豁人心目”。清乾隆十二年县训导吕一敬写诗云:“荒城临大道,返照射余辉;雉堞明初灿,楼台影渐微;牧童驱犊返,倦鸟戴霞归;不觉烟光暮,山风冷浸衣”。
四、银杏蟠龙。旧志载:“城南东岳庙有银杏一株,枯干不朽,不知何时植也。明太祖北征止此树下跸树(一足蹬树),足迹深寸许,至今不泯”。清乾隆时知县张崇朴观后诗云:
鸭脚无枝老干遒,不知经历几多秋;
争传玉辇当时过,还看足痕今尚留。
蟠曲不随风雨萎,虬龙空与栋梁侔,
金銮去后无消息,存得枯枝说未休。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建立者,公元1368-1398年在位,他出身贫农,少时当过和尚,后参加了郭子兴红巾军,逐步掌握了兵权。后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了军力,杀死了红巾军首领韩林儿,公元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同年北征,攻克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北征确有此事,是否在商水驻跸银杏树就是传说了。传说多有讹误,既有此事足力也不会入木过寸。诗中“鸭脚”谓银杏树别称,因叶似鸭掌故名。驻跸指帝王途中停留时一足登树。
五、章华遗址。旧志载:“城北二里许,春秋襄公十七年楚灵王筑章华台,享诸候以落之即此”。又说:“此盖小章华云”。清乾隆时本县监生王梦桃有诗云:“高台映北郭,其道楚风奢;遥想绮罗队,空留翠柳遮”。
今考,章华台乃楚王建造的离宫。战国以前,楚境内章华台为名的离宫有四处。其中有两处在今湖北省潜江县古华容城和沙市;一处在今安徽省亳县的古城父;一处在今河南商水。最有名的楚离宫是古华容章华台,台高十丈,上筑细腰宫,宏伟华丽。“享诸侯以落之”是显示其霸主地位。旧志说春秋襄公十七年(前556年)楚灵王筑章华台“。显然有误,指商水章华台尤为讹传。据查对古籍《春秋》,襄公十七年为楚康王四年,楚灵王还不在位。康王驾崩,传帝位于其子郏敖。楚灵王是共王的次子,名围,是郏敖的季父,因郏敖年幼,代为掌兵权。敖四年(公元前541年),灵王以探病为名缢死郏敖才登上王位。据《春秋》,楚灵王筑华容章华台是公元前535年,春秋昭公七年(见《春秋》卷二十一)。商水的章华台,按《辞海》为战国时楚顷襄王所筑。战国时秦国日益强大,楚顷襄王之父楚怀王,两次败于秦,公元前299年入秦被扣死于秦。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都纪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被秦军攻破后迁都于陈(今淮阳)。楚顷襄王好台榭,仿其先祖楚灵王筑章华台游乐离宫于今之商水。据旧志古臧冈坡称为北湖,与颍水相连,章华台位于北湖之阳。台上建筑已无考,诗中之述多讹附于华容章华台之胜,难于值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