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做景

家乡区县: 广州市增城区

在增城市中部和北部几乎每条村都有做景这一风俗,做景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到三月,有些就该更迟。客家人比较早,他们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三到正月末,而本地人则是正月初七到三月。在这里,我先简单的解释一下何谓做景?做景,一词在现在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可以说非增城的人大概都不知道这个词所代表的意思,该词是我们从增城本地话中音译出来的。即由各村自选农历吉日,家家户户邀请亲朋戚友到家中相聚,大摆宴席,见面交流,增进友谊。这种风俗在增城和惠州龙门一部分(龙门一些地方从增城分出的)等地区流传了上几百年。做景这风俗在我们增城不同的乡镇有不同的叫法,如南部的镇叫做会或做棚,中部的镇叫做景或做会,北部的镇叫做景。通常,一般是叫做景。(仙村全部讲做会,仙村也是南部镇吧,还没有听说过做棚)

做景这一风俗的来历是与古代时父母对外嫁女的牵挂和想念有关。它的具体内容是不断地演变,由最初的与远方的亲朋戚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后来慢慢地增添唱戏、看电影、篮球赛、文艺节目、生产经验交流等内容。它所带有的特色是浓浓的温情,使人心里多了一份份温情和安详。它的作用除了与亲朋戚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外,还成为了该村的推介会,为了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很好平台。另一说法:村里曾经发生过大事(基本上都是不好的事情或灾难),为了辟邪,增加人气,旺一旺村子,所以就定某个日子约亲朋好友上门吃饭聚会,热闹一番,增城大部分村都有做景的,但也有部分村是不做景的,据说这些村都没有发生过大事件,一直都很太平,所以不需要做景。

增城的做景除了聚餐聊天以及一系列的仪式之外,更重要的意义是像兄弟一样互相帮助。”祖辈的时候已经有这个习俗,到破四旧的时候停止了几年,然后又搞起来。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天,基本没有变样。增城市民间做景,是一种松散的、没有约束力的自发行为,参会者却能几十年风雨不改地守约赴会,由此产生出的兄弟之情,足以让大家一辈子互相帮忙,是难能可贵的守望相助。做景的时间一般以庙诞为准,聚餐于庙诞的前一晚开始进行,为期三天。主持人提前几日电话或口头通知会友们,然后准备菜单。前一晚的聚餐一般以简单为主,做会的三天的聚餐比较隆重。以往聚餐材料均是自家的农产品,现在品种比较丰富。甚至有些做景选择一两餐在酒楼举行,以简化工作。传承较为深远的做会、做景,还会请戏班表演、放烟花、舞龙、舞狮、赌鱼虾蟹、聚餐、祈福、敲杯、送炮等等。以此交朋会友,走亲戚、联络感情。以其说是一种习俗倒不如说是一次民间大盛宴,促进认识与交流。

锋嘻嘻(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